记者于洋通讯员李学明樊依
近年来,“直播带货”成为了电商行业的“神话”,成为了商贸流通企业的标配。回想2020年“直播带货元年”,李佳琦、罗永浩等头部主播的高峰时期,直播间人数可达上亿人次,销售额也不断刷新着单场过亿、十亿的纪录。直播带货成为了拉动品牌和行业增长的神话。
随着直播带货的普及,市场变得越来越饱和,直播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选择面变得更广。为了保证直播的高利率,一些商家玩起了“套路”,售卖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划线价格故意抬高、营销数据掺假、夸大宣传等等,“翻车”事件时有曝出,消费者难以得到正常的售后服务,维权之路步履维艰。对此,记者展开相关采访调查。
直播间买到“三无”茶叶
证据不足未获惩罚性赔偿
记者从烟台市芝罘区法院获悉,消费者姜某在抖音观看卖茶叶的直播时,在一直播间和另一家店分别购买了白茶和普洱茶,普洱茶的内包装上写有清凉解渴、帮助消化、驱除疲劳、提神醒酒等带有治疗保健功效的文字说明,姜某据此认为其购买的普洱茶有保健治病功效。
因自身嗓子发炎、消化不好,姜某遂饮用上述茶品,一段时间后,病情加重才至医院治疗,并花费医疗费122.79元。姜某遂以其购买的普洱茶既无生产厂家地址信息,也无生产日期,属于“三无”茶叶,且给其身体造成伤害为由,向芝罘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网店退还其货款1057元,并赔偿十倍货款10570元及医疗费122.79元。
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在于,被告是否应向原告赔偿十倍货款10570元。依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所规定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指食品实质上有毒、有害,不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因此,虽然在经营食品的过程中,存在食品标签、说明书等方面的瑕疵和问题,但上述瑕疵和问题并不导致该食品“有毒、有害”等情况,且原告未能提供有力证明,则不能将该食品认定为违反此规定,进而也不能适用该款所规定的惩罚性赔偿。
芝罘区法院法官介绍,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医疗费方面,提供不了病情因被告普洱茶导致加重的证据,系与白茶有关,已另案处理。
据此,芝罘法院依法判决原告姜某所购普洱茶,由被告退还货款1057元。虽然原告姜某的诉讼请求没有得到全部肯定,但不难看出,直播间带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举证不易。
直播取证难
维权“道阻路且长”
据了解,去年烟台市芝罘区市场监管局共接到500多个12315投诉案件,涉及直播间带货的纠纷仅占约4%。芝罘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介绍,在消费者投诉中反映最多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价格问题,二是虚假宣传。“不同店铺售价难免不同,只要在销售过程中,商家明码标价,一般是不会违法违规的。”该工作人员介绍,“虚假宣传方面,基本上是所有直播间都会存在的问题,全靠主播的个人素质把控,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时,维权是比较困难的。”
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直播带货结束后,消费者基本上是无法回看的,所以很难取证。“大多数人看直播都是为了买东西,买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这个东西有问题,也不会边看边录。”
在商家方面,工作人员分析称,目前,确实有一些商家利用低价策略吸引流量,在消费者购买后就关店,“我见到最快的一次是,这家店就开了一次直播就关店了”。在这种情况下,店铺类似“倒闭”,消费者“7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权益就没有办法保证了,有时只能为“冲动消费”买单。
“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许多直播间会售卖与营业资质不符的产品,但产品本身质量并无问题,消费者购买后觉得合适,也不会追究,但其实商家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而且,通过诉讼手段维权,耗时又耗力,很多消费者会自行放弃维权。”对此,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购物时要保持理性,货比三家,避免吃“哑巴亏”;倘若真遇到了侵权情况,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合理维权。
延伸阅读:
买“精选肋排”
结果全是骨头
据法治日报报道,2022年7月,广东广州的林某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看到主播正在宣传一款随身Wi-Fi,号称每月流量9999G,用多少都不会限速。“主播宣传很卖力,而且做了一堆万一产品有问题就会各种赔偿、退换的承诺。”于是,林某一下购买了三年半的套餐,但买回家发现,才过了半年,这款随身Wi-Fi被限速得非常严重,下载速度只有几十kB,打开一个网页都要花几分钟,而且故障不断,经常连不上网,后台显示的流量也只有200G,“主播明显是虚假宣传。”林某说。
今年1月11日,河南新乡的高女士反映称,自己在直播间购买的精选牛肋排,到货后竟然全是骨头,引起广泛关注。“一点肉都不带,无良商家!”高女士称,自己在直播间看到有商家在卖精选牛肋排,而且是拍2斤送3斤,共计99元,便立马下单了,到货后“打开一看全是骨头,连骨髓都没有”。申请退款时,页面显示该商品已下架,该店铺已被退店。
接群众在直播间买到冒牌货的举报后,今年2月17日,江西省民警查处一直播售假的窝点,共查获了三个直播间和四个仓库,内有大批假冒注册商标的服装。商户负责人承认,这些大品牌标签全是他们自己加工制作的,然后绣在采购来的衣服上。据了解,从2022年7月份开始,该售假商户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用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非法销售这些假冒注册商标的服装。该商户招聘了3名主播,在出租屋内设立了3个直播间,为躲避公安机关的打击,他们每两个月就更换一次直播店名。
吵架、骂助理、倒计时
直播套路可真多
虚假宣传、低价诱人、“换汤不换药”式开店直播带货的“套路”大多如此。直播中,商家们称呼消费者或粉丝为“家人们”“老铁们”,由亲昵的称呼开始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常见的有“吵架式”带货,即“品牌方给一个价,主播按照这个价格推销,后来主播突然给出一个更低的价格,品牌方不同意,两人吵了起来,主播扬言自己倒贴钱弥补品牌方也要卖货”;还有故意标错价格,主播现场发飙大骂助理,比如原本应该标价99元的产品,被助理标成了59元,最后只好按照低价“亏本销售”;有时划线价格甚至高出原价,让消费者感受到较大价格差;以及库存永远不够,不停地联系品牌方加量。其实,这些都是直播前商量好的,在主播们“真情”地演绎下,消费者会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从而忽略了商品本身,赶紧下单。
调查研究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在直播间观看主播带货更能激起购买欲望,每一次倒计时,都是一次速度与激情的巅峰体验。
沉浸于这种激烈的氛围中,在“全网最低价”“限量20件”等饥饿营销的方式下,消费者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产品的基本信息,更难理性地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该类商品,只享受着自己赢得“战利品”的喜悦和兴奋,并等待下一轮“种草”的到来。
大部分时间,直播间商品的售卖价格会比其他网络渠道低,没遇到次品或假货,消费者“买到就是赚到”,但若不慎“踩雷”,维权之路就会步履维艰。
记者观察:
不能嘴上喊得亲事后让“家人们”寒了心
网络直播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能量巨大。过去3年,直播带货一度火爆,不仅拉动了经济,提供了就业岗位,助力了乡村振兴,的确也有许多良心主播给消费者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产品。
但随着网络直播竞争愈演愈烈,一些主播踩着法律的红线,欺瞒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出现。各带货主播和网络平台应明白,目前的“乱相”虽然会带来一些利益,但终究是饮鸩止渴,将会逐渐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主播们直接面对“家人们”,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宣传产品时做到实事求是,对商品和服务质量做到严格把关,坚持提升产品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长久信赖,切忌存在侥幸心理,更不可在商品售出之后对“家人们”不管不顾,也要做好售后服务。
平台为商家开展直播带货行为提供信息发布、交易场所、资金支付等功能,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需明确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对入驻商家进行日常管理审查,及时清理违法违规的商家及主播,确保“家人们”的售后服务渠道畅通无阻。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管理,形成监管合力,确保监管不留死角。对违法违规的直播带货行为加大曝光力度,根据侵权严重程度列入信用‘黑名单’,发挥信用惩戒作用,维护“家人们”的合法权益。
(部分内容综合自法治日报、九派新闻等)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