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南早网
最近,一则高校放七天春假,“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感受春天和爱情的美好”的新闻火了。不论是还在读书的少男少女,还是已经被社会捶打多年的打工人,在这个春天都平等地呐喊:好想出门!
同时,这个春天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出乎意料地,竟然是寺庙。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选择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我选择求佛”……寺庙的青烟下是此起彼伏的祈愿,购买开光手串的队伍堪比网红餐厅,阵仗热闹到恐怕连菩萨都忙不过来。
然而,与其说年轻人在试图用拜神的“捷径”来打通理想与现实,不如说是在数字化、原子化的当下,节奏快、压力大的当代人不知道如何通过与生活的真实连接排解忧虑,于是走进(曾经)幽静的古寺,想要寻求一些心灵的慰藉。
同样,我们把ChatGPT当树洞,向人工智能寻求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答案,却越来越难对身边的人吐露心声;我们在恋爱综艺里围观他人的感情动向,对着屏幕“嗑糖”,却不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心动,不敢点燃那份攥在心底的热烈。
现代生活的忙碌和压力使很多人对现实接触感到疲惫,反而更习惯与互联网算法所构建出的虚拟世界相处,但互联网的社交场域与人际关系并非真实,如此催生出的“人际孤岛化”几乎成为了一种时代病。
另一方面,寺庙拜佛等社会现象深层说明了,当代人其实从来没有放弃打破“孤岛化”的尝试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眼下,在炽热的季节里,人们想要“自我破壁”“重新连接”的愿望像雨后春笋般猛烈生长,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户外活动在近几年里大受欢迎。
从以天地山水为幕的露营、溯溪、攀岩,到在城市中即可参与的骑行、飞盘和city walk,“出门到户外去”成为了新的时尚,无数都市人正在开阔的绿地和山野中肩并肩,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户外到底有什么魅力?我们如何通过“走向户外”来打破心灵的壁障,重拾“真实连接”呢?
为什么越渴望连接,我们越孤单?
在最近大火的日剧《重启人生》里,有一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得以从中窥见现代人对“连接”的渴望与忐忑。
女主角为了拯救意外逝世的朋友,决定第五次“重启人生”。她上一轮人生在一家医疗实验室工作,“重生”后想把研究成果告诉从前的同事,于是潜伏到研究院食堂,伺机而动。
因为不知道如何开启对话,她在脑海中演绎了无数个情景小剧场:装熟络搭讪,对方会觉得莫名其妙;假装对对方的研究感兴趣,可信度存疑;直接坦白,可能会被人怀疑精神状况;发邮件,可能会沉没在海量信息里……翻来覆去想了大半天,女主角最终还是没有迈出“相识”的那一步。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胆怯”呢?其实不外乎递进的两点:一,是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将“高效”排在了优先级的前列,我们来到了韩炳哲所说的“绩效社会”,被包括“35岁槛”在内的众多社会规则推着前行。面对不确定的人和事,人们渐渐少了去尝试、去接触的勇气。
原因之二,则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全面渗透,我们越来越习惯在线上进行咨询、表达和交流,通过社交媒体构建人际关系。
当我们久居由符号交织而成的赛博世界,效率确实变高了,但失去的东西也很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与人和事的连接,不再那么真实有趣了。社会学家严飞认为,当社交媒体成为我们人际交往的依赖途径,每个人都变成了“符号”和“头像”,我们就无法即时感知到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具身的社交线索,遑论去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流动。
缺少了真实的连接,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强烈的孤独感。计算机和虚拟现实技术专家JaronLanier曾表示,社交媒体给人们塑造了一个“虚拟模范”的机会,我们可以精心地修饰每一张照片和每一段文字,从而打造出一个“完美的自己”。然而,这种完美是不真实的,它将人“囚禁”在自我表现的“监狱”中,无法诚实地面对自己,从而更加孤独。
社交网络上的“点赞之交”远远没有与人面对面的交谈能给予人积极的情绪价值,比起独自面对未知而广阔的生活,我们总是更希望将自己真实而丰富的情绪与人分享。正如《光明日报》在评价“社恐”现象时谈到的,很多“社恐人士”选择蜷缩在互联网构建起的虚拟世界里,虽然安全,但其实在内心深处仍然渴望与他人结交朋友,甚至进一步发展亲密连接。
承认吧,居住在都市丛林的我们都渴望着与外部相连,因为我们知道在数字围墙和心理围墙之外,有着广阔新奇的世界,其能成就更加自由、真实的自己。换句话说,离算法、大数据远一点,就是离自己、自由近一点。此时此刻,我们心中很难不燃起“走出去”的意愿,比如,去户外。
“走出去”的最大魅力,在于真实的连接
在户外,个体的存在和人际的连接都是热烈而真实的。
有数十年户外经验的大鲸是一位资深的户外从业者,既享受独自旅行,也热衷于经营户外活动社群。在物理和心理意义上,她都是“走出去”的有力践行者。在她看来,人跟人一定是要到线下去面对面地产生一个情感的连接。“当你和人面对面时,你能看到对方的笑脸,你们合作,产生肢体上和语言上的互动,这都是线上无法比拟的。”
热爱徒步的大鲸曾经独自前往乌斯怀亚旅行,那里是通往南极洲的门户,被称为“世界的尽头”。徒步线上有雪山,有湖泊,风景壮美,自然的宝藏令人应接不暇。大鲸是独自旅行,走在她前面的有两位英国游客;原是素不相识,但当大鲸遇到一面爬不上去的悬崖时,两位英国伙伴二话不说就来帮忙了。
“在大自然中,人们真的会丢掉外壳和伪装,很本真、很自然地去对待彼此。即使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会很有默契,达成非常底层、非常真实的感情连接。”大鲸感叹道。
作为户外活动的组织者,大鲸在策划行程时会特别注重体验的丰富性——户外活动从来不只是行走和运动,它更是让参与者在分享和合作中,乐于去进行多元的交流。
在大城市工作的九月参加过多次大鲸为轻量化户外领导者品牌蕉下策划的活动,她觉得参加户外活动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完全没有时间去玩手机,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动手、动脚、动嘴皮子”。
在一次过夜露营活动中,伙伴们“各显神通”的分享令她印象深刻:“上一次在中山的过夜露营活动中,伙伴里有一位很厉害的结绳师,他会教大家各种绳结的知识,比如攀岩时怎么打一个安全的死结。还有一位伙伴带了十几个炉子到营地,如数家珍地跟大家介绍,说这一款炉子曾经去过罗布泊,这款炉子登上过喜马拉雅山,它可以迅速点燃,是安全可靠的。”
九月表示,户外活动的魅力不仅在于舒展身体,也在于敞开自己,与自然、与他人建立热烈的“真实连接”。当我们从都市工作和生活所框定的社会身份中暂时走出来,不再计算利益和得失、顾虑他人的目光和偏见,而是作为简单、真实的自己自在地行走时,一切都变得亲切、纯粹。
“比如晚上要点火做饭,我们得往火堆里丢木材,得拿食材做准备,伙伴们就会在合作中聊起来。大家围着篝火喝刚刚煮好的红酒配百利甜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互相交谈、互相认识。”
户外活动有着轻盈而流动的社交属性,当身处大自然,没有程序化的流程,所有流露都会变得自然而然;大家不是刻意去互相结交,而是自然地成为了亲密的“战友”,共享一份劳动成果,共赏一片静谧星河。即使活动结束,这份宝贵的连接也会像萌发出绿芽的藤蔓,在日常的流动中盛放。
“人生不过100个盛夏,要拥抱炽热的太阳。”在蕉下今天发布的品牌视频《所有的太阳》中,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人在走向户外的过程中,打破心灵之壁,重获真实连接的美好。
当萍水相逢的男孩和女孩因为手机落水,暂时离开互联网世界,共同在户外踏上一段未知的旅途时,炽热而真实的太阳、山间的清风鸟鸣、夜晚的篝火与溪流、两件彼此拥抱的蕉下防晒衣,都呈现出美好的模样,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也在“天地间,肩并肩”的连接中逐渐破除,温暖的故事得以开展。虽然回到城市后,也有小小插曲,但最终他们还是凭着两件蕉下防晒衣的相聚而重逢。
而对于有着亲密关系的家人,一同走向户外也是互相了解,甚至重新认识的机会。
在这个初春,户外博主科索沃闪电就借着蕉下举办的登山活动,带妈妈走进了云雾笼罩的山林——这是52岁的妈妈第一次体验女儿“户外”那部分的日常生活。
在这次露营结束后,妈妈给闪电发来了一长段情感丰沛的总结,美好的文字汇成一句话,就是“我终于明白你每周背着大包小包在山里的快乐了!”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成整个陆地。”
这首17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在“天地间,肩并肩”的户外,完全成立,无比真实。
在都市做一个“破壁者”,比你想象中容易
在“破壁者”蕉下看来,“走出门去”的尝试不是一个需要铆足了劲的重大决定,实际上,对户外的向往藏在每个人的DNA里,即使是在忙碌的都市里朝九晚九,只要静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脚步就会按捺不住想踏向有清风、有鸟鸣的绿色梦乡。让很多人止步于向往的,其实是当下的户外场景不够“轻量化”。
为蕉下策划户外社群活动的大鲸,与户外结缘的故事就仿佛是蕉下“轻量化户外”品牌态度的身体力行。
时间回到2011年,大鲸还在深圳从事广告行业,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加班到十一二点是常事;周末想去看一场电影放松放松,翻遍排期表也没有一部中意的。这时有一位朋友建议,不如去香港徒步。
那时的大鲸既没有徒步鞋,也没有经验,还担心下雨该怎么办,在踌躇之际,朋友的一句话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但且下雨无妨,只要想去就可以去,雨中徒步很有意思。“末了还补充了一句,‘穿拖鞋尤其好’。”
虽然没有真的穿拖鞋出发,但大鲸很快买了去香港的车票,通过徒步走进了“户外”这个美好的“新世界”。
自那次徒步之后,大鲸的“户外基因”彻底被激活,脚步遍布了全世界的山河湖海。她追过阿拉斯加的极光,在圣地亚哥的森林中听见过狼嚎,即使在大城市中生活,也会“见缝插针”地到户外呼吸自由的空气。最近一次“离家出走”,就是和朋友一起进行了一场日出骑行:“我们早上在深圳湾集合,沿着海岸骑行,看着天空从青色逐渐变亮,之后朝霞染红整个海面。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在草地上坐下煮咖啡、喝早茶,然后各自回公司上班去。”
走遍世界的浪漫,可以开始于一场“轻量化”的周末散步,你所需的装备,可能只是一件防晒衣、一双全地形户外鞋。
蕉下在联合艾瑞咨询发起的《轻量化户外行业白皮书》中曾提到,所谓的“轻量化”,即从以家为原点画出的一公里生活圈,到距离城市三十公里以外的山野湖海,都可以是户外活动的舞台。近到与朋友相约到公园漫步、城市骑行、玩陆冲和飞盘,远到登山徒步、溯溪露营、冲浪滑雪,都是轻量化户外所涵盖的玩法。
可以看出,轻量化户外模糊了户外生活与日常生活的边界,户外活动并不一定是需要隆重策划的“事件”,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日常的流动中发挥着治愈力量。
蕉下通过多年的深耕,聚集了无数个“大鲸”,凝聚了无数个轻量化户外社群,也陪伴当代人在一场场轻量化户外活动中重新找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实连接,推动了“户外”从少数人的自我挑战变成一种多数人的美好生活方式。
正如上文中蕉下《所有的太阳》品牌视频中所讲的那个和夏天、勇气、意外有关的爱情故事。或许很多观众从没想过在一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里,太阳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它是符号和象征,也是两人情感的推动者和牵引者。
在炙热的阳光下情愫萌生,两人相互吸引,又彼此推离。直至一切回归平静,一件防晒衣又将两人连接到了一起。这是太阳这个意象在全片的最后一次出手,结局究竟如何,则留给观众各自遐想。
视频中女主一开始对两件搭在一起的防晒服犹豫又退缩,而结尾主动将两件防晒衣搭在一起,这不仅是男女主故事线的隐喻,二人在户外相处中逐渐破壁,进一步产生链接;也更是蕉下拍这支品牌视频乃至提出轻量化户外的初心: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破壁者——
用轻量化户外装备,帮助让更多⺠众走出室内,以更轻松自在的方式获得纯粹的户外乐趣,破人与自然之壁;倡导和在乎的人,做美好的事,鼓励每个人,和在乎的人一起享受美好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真实而美好的情感连接,破人与人之壁。
正如蕉下社群活动组织者大鲸说的,她觉得蕉下轻量化户外最棒的点在于不管在城市、郊野或是荒野,人们都可以进行户外活动,没有特别多的门槛,不需要太昂贵的设备。“就像那次日出骑行,它仍然在城市的生活规则之内,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成本,但大家做出了一些突破,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生活的可能性。其实在一些很简单的决策下,你就能体会到大自然带给你的一些很无私、很美好的东西。”
忙碌红尘中,每一个普通人的心房都曾被蒙尘,唯有烈日灼光一束,偶然点亮前路。我们久居数字围墙,蕉下倡导的“天地间,肩并肩”的轻量化户外与人的真实社交,就是那束光。
愿2023年的每一日,都有艳阳无数;也愿每一个勇敢追爱者,都不被辜负。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