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3 Image 3 Image 3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频道:行业资讯 日期: 浏览:1163

据英媒称,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已逐渐走出世界工厂的格局,在科技创新领域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最近几年中国宣布的一些科技新闻轰动世界,说明中国在科技领域与西方竞争的势头,在某些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超越。下面介绍中国在重要的领域超越欧美的硬核科技,如下:

一、量子计算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等研究团队和德国海德堡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以及模拟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开发了一种专用的量子计算机,71个格点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拟器。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这成为在量子计算机领域再次获得的进展,无疑这项顶尖技术将领先全球。据潘建伟介绍,希望在量子通信领域,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天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体系,并推动在金融,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成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以来的又一里程碑,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所谓量子通信,首先需搞清楚电脑基本原理,众所周知,电脑大部分都是采用二进制作为基础计算,二进制的数字只有0和1,它是计算机技术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数制。现代计算机都会采用二进制作为电脑运行的基本逻辑,由于简单,因此准确率高,但效率上却比较一般。 因此,假如计算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少则数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才能最终获得答案。但量子计算机能够打破这一限制,它可以用更多的进制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潘建伟团队等人研究出的71个格点将作用在专门的量子计算机上。可以理解为71进制的计算机,由于普通计算机需要计算数万年才能给到答案,而他这台量子计算机100多秒甚至几十秒的时间就能够快速完成。

因此,潘建伟取得的突破对国产科技的意义十分重大。从而引发美国科学家的由衷感慨:速度太快了!且引来了国内多方媒体的报道。岂不知计算机是美国人约翰·冯·诺依曼发明的,后人称作他为“计算机之父”,尤其在电子数字计算机具有很深的造诣。包括美国的英特尔、AMD、英伟达等公司,都是在电脑领域全球领先的。因此,电脑产品及零部件往往都来自美国,但是在量子计算机上,我国却率先获得大的突破。

虽然如此,这仅仅是开始,未来势必还有更大的进步。中国不仅要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上领先世界,而且还要在芯片,光刻机等领域快速突破,补齐战略短板。

潘建伟是中国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引路人及领头羊,他曾表示:在这个领域中国是有绝对话语权的,特别是量子卫星“墨子号”的发射和量子京沪干线的建成,对于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的大基建

中国的基建工程团队在世界上一直被很称之为“基建狂魔”,因为中国的基建工程团队创造了很大量的令世界各国为之惊讶的世纪工程,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大兴国际机场,当然还有非常多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看来,中国的基建工程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三、华为5G

BBC之前报道称,华为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通讯设备生产商,第二大手机生产商,同时还是通讯5G技术的世界领军公司。华为在5G技术方面,掌握了世界上最多的专利。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经在白宫有这番讲话:“在这样一个未来极具威力的产业方面,我们不能允许任何国家超越美国。”“5G竞赛是一场美国必须赢得竞赛。我们不能休息,竞争还远没有结束。”事实上,报道指出,特朗普的讲话,间接承认了美国在5G技术上的落后。

华为5G的厉害之处其实并不在专利上,而在于5G网络的调优算法机制。由于室外的公共场所十分之复杂,大多数用户都是处于不断移动的状态,因此距离、信号强度、用户接入数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5G基站的调优算法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邬贺铨院士曾经表示,华为每年在研发上投入超过一千亿人民币,尤其在5G技术上的储备可能超出很多人想象。比如华为在5G技术上的专利拥有超过16000个,占据了全球20%以上,比美国所有企业的5G专利加起来都要多,美国的技术封锁不现实。

吗1,5G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中国市场已建成的5G基站已经超过80万个,占全球70%以上。5G技术是中国的一张通信技术上的王牌。

四、“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这颗卫星将用于试验彻底杜绝窃听、破解的保密通信技术。美国学者认为,中国争取走在世界量子通信前列。

“墨子号”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自然》杂志的物理科学主编卡尔·齐姆勒斯感慨“这是十分令人激动的消息”他给出评价:“以前人们会说量子技术的极限在天边,但这说法其实有些保守了。”潘建伟团队这些实验中,量子技术就已经突破“天空的限制”,并将应用型量子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提升到如此的“天文高度(astronomical height)”。

据“墨子号”实验结果,在1200公里通信距离上,卫星上量子诱变态光源平均每秒发送4000万个信号光子,一次过轨对接实验可生成300kbit的安全密钥,平均成码率可达1.1kbps。这些数据背后有一个对比结果,即“星地量子密钥”的传输效率,比传统的技术—也就是同等距离地面光纤信道,要高出20个数量级,即提升万亿亿倍。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潘建伟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量子纠缠的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还曾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国拥有墨子号卫星有着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假如在实验室或大气层、光导纤维中传输纠缠光子,量子纠缠的分发距离不会很长。到了太空自由空间中,光子的传输几乎不会受到任何阻碍,这是将量子纠缠发射装置送到太空的原因。

把量子纠缠发射装置、通讯装置等直接送进太空并不能像在地面上这样发挥作用,除了要克服太空高真空、高温、低温、强辐射等恶劣环境,还必须保证在地面上能够接收到来自墨子号卫星发射的信号。

墨子号卫星没有送到地球卫星的同步轨道上,因为地球卫星的同步轨道高达3万5千多千米,因为在那样的高度几乎一直被太阳照射,发出的信号很容易受到太阳光的干扰。墨子号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大约是500千米,在这样的高度卫星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的速度高速飞行,它发出的光子需要准确投到地面接收装置中,因此,这需要非常高的对准精度。

日本之前曾经发射了一颗卫星也号称是量子通信卫星,但它没有墨子号这样的精密技术,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卫星。

五、超级计算机

BBC之前曾经报道称,中美之间研发超级计算机的竞争已持续数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和“神威·太湖之光”连续5年占据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中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有望在2020研制成功。美国能源部5月7日宣布,将与超级计算机厂商Cray Inc.合作,在2021年建成全球最快的百亿亿次级别超级计算机Frontier。

六、人工智能

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芯片、人才方面虽然多项关键指标与美国还有差距,是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运用方面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尤其当西方国家就人脸识别技术展开讨论的之时,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开始运用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中国在专利数据上,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成果最多的国家。据WIPO的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占比37%)领先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领先的国家。另外,中国发表的ML研究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艾伦研究所之前的一项分析显示,人工智能论文总量中国占据全球第一,人工智能高引用论文中国也位居全球第一,数量领先于美国和日本。

2019年,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针曾经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在全球是处于领先的位置,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我们的优势包括数据优势、也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另外,我们在资金上也有优势,不仅是中国的资金,包括全球的资金有很多都在中国投资和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当然,我们也有劣势,就是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目前还落后于美国,这方面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有改观。”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罗兰贝格联合曾经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白皮书》,其中详细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估算了其在各行业的商业应用价值,并为各类企业在此方向的布局发展提出建议参考.报告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当下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中的发展势头良好,处于全球优势领先地位。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人工智能委员会副主席罗伯特·沃克(Robert Work)之前曾经表示。事实上,在六个关键领域中,他们(中国)至少已经在三个领域以微弱优势领先。比如在应用领域,由于中国的市场巨大,AI技术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将明显超越美国。记住在202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总额历史性地超越了美国,这也是百余年来首次美国在消费能力上屈居世界第二。这还是在中国的人均GDP只及美国的六分之一的条件下实现的。随着中国的GDP继续增长,这一差距还将继续拉开,在AI市场需求上的差距同样会加大。

值得一提的,数据的问题其实与应用是一回事。中国已经是和美国并驾齐驱的两个能独立设计制造隐身战斗机的国家之一,并且其设计人才、各种试验手段都是在这七十年间自立更生期间培养建设的。

七、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

2016年9月,位于贵州黔南平塘县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投入使用。根据报道称,“中国天眼”可将微弱的天体电波高倍放大后进行检波并记录下来。主要用于探测宇宙中的遥远信号和物质。FAST口径达500米,而目前世界最大的美国Arecibo射电望远镜口径是300米。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仁东研究员曾经表示,与世界现有最大口径100米望远镜相比,其观测能力提高了10倍,并且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FAS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八、东风系列(东风-21c,东风-21D,东风-26)

东风-21弹道导弹(代号:DF-2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装备的一型陆基机动式中程弹道导弹,是中国第二代中程地对地战略导弹,也是中国第一代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东风一系列后续型号发展,对围堵中国“第一岛链”极具威胁,前国防部长梁光烈曾说:"在第一岛链之内,中国还没有对手,消灭两个航母编队是用不了多少导弹的",由此可见,中国弹道导弹实力十分强大。

九、特高压

全球最先进的输电技术无疑属于特高压,这是一种建立在超高压输电技术上衍生出来的更高输电技术,足以将电压达到1000千伏以上的电压进行电能输送。中国从2016年开始修建的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一个特高压输电工程,因为它不仅世界上最遥远的输电距离,电压等级最高且输送的容量大小也排名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全球唯一掌握特高压技术的国家,中国特高压技术标准也是全球唯一的技术标准。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从输电网发展历史来看,起步输电技术从低压到高压,中国一直跟跑西方。甚至到了超高压技术,我国当时也比发达国家落后大约20年。加拿大在1965年就建成了超高压输电工程,而我国在2005年才有了第一条750千伏的输电网,这比西方发达国家整整落后了40年。因此,中国特高压从落后到遥遥领先,十分不容易。

特高压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电力。特高压输电线路输送电能的能力,是超高压的5倍。假如说超高压输电是“4G”,而特高压输电就是名副其实的“5G”。

中国掌握了世界上特高压技术的话语权。中国不仅在技术,在特高压设备也是世界领先的。

中国的自主创新提升了整个产业链。尤其丰富了我国经济产业结构。

中国的特高压带来了更清洁的能源消费方式,利用特高压技术,让清洁电能的比例越来越高。

十、激光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激光晶体领域处于世界前列。199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创天先生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KBBF晶体,在当时一度轰动全球,中国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和制造KBBF晶体的国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造出来第一块KBBF晶体时,中国早已经提出了更为先进的LSBO晶体。

十一、导航技术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令人赞叹的是,中国在20多年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尤其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在2020年,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北斗工程全线坚持组网发射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有力推进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圆满收官。在测控、地面运控、星间链路运管、应用验证等系统的强有力支撑下,此前发射的所有在轨卫星都已入网。 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差分仪试验成功将精度从10米提升到1米,配合地基增强系统精度将达到厘米级,并拥有短信功能。

从技术上看,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是十分先进的,GPS能完成的,北斗系统也能完成,而GPS无法完成的,北斗系统照样能做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研究智慧城市工程部负责人王大成曾经说。

北斗系统从建设之初,就秉承“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理念,北斗系统是开放、包容的系统,愿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一起造福人类,服务全球。北斗系统已经与GPS、GLONASS系统实现兼容互操作,因此,大家以后使用相关的卫星导航应用,应该会收到更多系统的信号,精度也会更高。

相对于GPS系统,BDS还具有报文服务功能,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报文信息,该功能在一些特殊环境可提供一定的通信服务。

十二、高铁路网建设和整车技术

中国的高铁世界领先,已不是什么秘密。高铁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精密的系统,包括设计、施工、运行控制、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等,绝不仅仅是车体本身。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运营如此庞大的高铁路网,在不同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下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大规模建设高铁线路。

比如像条件复杂的哈大、兰新这样的线路,只有中国能够搞得定。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高铁线路的建设标准是最高的,远超日本的新干线,尤其在路网建设上,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全面形成。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事实上,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从独一无二的国家战略大通道京广高铁,到所经区域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京沪高铁;从为全球热带海洋气候建设运营高铁提供范本的环岛高铁,到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兰新高铁; 从83.3%路段处于桥梁上或隧道中的贵广高铁,到在中国铁路之端畅想冬奥冰雪世界的京张高铁,中国高铁发展从无到有,路网越织越密,车次越开越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达到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高铁覆盖率达到94.7%。因此,无论路网还是高铁的整车制造技术都是领先水平。

十三、核能安全发电技术

中国自主开发了“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尤其是安全性能提高了一个量级。可以说,中国核电站的安全性是世界一流水平。

核能发电被认为是中国技术出口又一张名片,比如华龙一号的打造,其安全性在全世界同领域首屈一指,意味着中国的核电中很多相关技术都取得了世界领先,就连英国人都开始找我们建设核电站。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由三层钢甲组成安全屏障,发生核泄漏的概率相当于将硬币连续抛24次后正面朝上的概率,概率极低,当然这都是核电用钢的功劳。核电钢的生产非同寻常,要经历重重检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安全文件跟钢板一般厚。

安全级别达到在9级地震和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撞击下也不会发生泄露的“华龙一号”核电是继高铁之后,又一张代表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国际原子能机构把核事故事件分7级,4级以下的就叫事件不叫事故,比如像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最高的7级事故,中国核电站至今没有发生2级以上的核电事件,说明核电站运行十分安全。

十四、月球背面登陆技术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冯·卡门环形山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根据报道称,“嫦娥四号”是中国“嫦娥”系列探月工程之一。嫦娥工程于2003年启动,前两次嫦娥任务(即嫦娥一号、二号)的目标是从绕月轨道进行远程探测并收集数据,而第三次和第四次是登陆。

中国还计划于2019年晚些时候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预计将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英媒认为,科技竞争的胜负输赢不仅将决定中国和美国的命运,也将决定21世纪世界的走向。中国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并将采集到的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十五、中国2000预警机

中国的空警-2000型预警指挥机,是一项集全国之力的“国字号工程”。是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新时期国防科技领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为全世界最先进,领先美国E-3C预警机接近一代。中国空警-2000预警机,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形成战斗力的大型预警机。2009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大阅兵,空警-2000首次公开露面。

该机以伊尔-76为载机,安装新型相控阵雷达,碟形天线,超级计算机、控制台及软件。其固定三片式雷达,呈三角姿态安装,从而达到360度全方位覆盖,特别擅于探测速度较高的空中或海上目标,扩充侦察能力,加强对电子情报、电磁情报、无线电情报收集,提高作战效能60%以上。

空警-2000装备部队,填补中国空军没有大型预警机的空白。"空警-2000"的雷达天线并不像美俄预警机一样是旋转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动的。这印证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技术领先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它只需以电子扫描进行俯仰和方位探测,因此,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机械扫描转天线。

机械扫描雷达是目前大多数战斗机和预警机装备的雷达,通过机械驱动雷达天线的转动来进行搜索、截获目标,比如F-16战斗机的APG-68雷达、E-3、A-50装备的预警雷达等。相对于机械扫描雷达的是电子扫描雷达,也就是所谓的相控阵雷达,包括无源和有源两种方式。相控阵雷达的特点是没有转动的天线,雷达天线通过组件的波束方向改变来完成扫描、截获目标,具备扫描范围大、可分区域扫描、反应速度快的特点。以F/A-22为代表的先进战斗机目前都开始装备相控阵雷达,而俄罗斯正在试图用无源相控阵雷达来改装SU-27/30战斗机。《汉和防务评论》预计,中国"新预警"和A-50预警机相比,在设计上更为超前。

十六、雷达技术

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车辆等典型人造目标的三维高分辨成像,这项技术在地理遥感和军事侦察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我国在雷达领域并非只局限于舰载方面的领先,比如空中预警机-空警500,所采用的新型数字相控阵雷达,就是世界上第一款实装的型号。至于陆基雷达则更不用说,中国在反隐身米波雷达技术方面也是全球领先。我国在雷达预警技术等方面相继取得突破,比如中国的空警2000、空警200、反隐身米波雷达、中华神盾舰载相控阵等相继而出,一举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中国仅用3年时间就成功问世的空警500,用较小的机身媲美美国大型预警机的探测水平,更是将雷达技术水平追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央视节目之前采访中国电科反隐身雷达总师时称,中国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的国家。自从科索沃战争中美军F-117隐身战机被击落之后,反隐身雷达技术就开始被各国广泛重视,甚至已被部分军迷神话到可让现代隐身战机无所遁形的地步。中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式军用雷达技术,能够探测到在太平洋上空的隐形轰炸机和战斗机。

再比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说:我国雷达已全面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整体上全面处于并跑状态,正处于从‘跟跑’到‘领跑’跨越的关口期。

中国在某些雷达领域已经实现了“领跑”。比如我们的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机载预警雷达领域采用的是世界最领先的技术。

十七、3D打印

中国世界领先的3D打印机,能够生产优于美国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且付诸使用的国家。

十七、纳米技术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达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创造了新世界纪录,这也是目前所有一维纳米材料长度的最高值。由于碳纳米管自身重量极轻,却拥有高出钢铁数百倍的拉伸强度,被认为是制造“太空天梯”的理想材料。

魏飞教授团队充分发挥材料制备和化工技术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制造设备、制备工艺方面进行大量改进和创新,首次将生长每毫米长度碳纳米管的催化剂活性概率提高到99.5%以上,最终成功制备出单根长度超过半米的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分子单层绕同轴缠绕而成或由单层石墨圆筒沿同轴层层套构而成的管状物。其直径一般在一到几十个纳米之间,长度则远大于其直径。

1991年,日本NEC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专家饭岛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验石墨电弧设备中产生的球状碳分子时,意外发现了这一特别的分子结构。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 作为人类发现的力学性能最好的材料,碳纳米管有着极高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被碳纳米管的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铁的276倍,远超其他任何材料。

《科学美国人》杂志曾经提出一种诱人的梦想:利用碳纳米管制作一根太空天梯,可以使人类沿着天梯直接从地球通往太空。尽管与人类现有的太空项目看上去非常不同,但“太空电梯”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弗吉尼亚州费尔蒙特科学研究所的布拉德·爱德华兹博士指出,“太空天梯”的成本大约为70亿~100亿美元,与人类其他大型太空工程相比,费用并不算太大。更重要的是,太空升降舱上天不需要携带大量燃料,预计所耗能量不过为宇宙飞船发射的1%。英国的一项测算显示,用太空升降舱运送一个人和行李的费用仅相当于常用航天飞机运送费用的0.25%

十九、青蒿素技术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2015年10月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所谓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反复实验,屠呦呦所在的科学家团队从青蒿草里提炼出了能够杀灭疟原虫的有效单体青蒿素。1987年,青蒿素的衍生药物青蒿琥酯获得中国一类新药的第一号证书。她是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 2020年3月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二十、中国的风洞

中国的JF12激波风洞,其试验时间100毫秒三倍于国外,是全球最先进的高超声速风洞。不管是飞机还是导弹,只要是飞行器,都要在风洞里进行成千上万次实验,才能真正试飞上天。

风洞能模拟实际气流,从而在地面上就能发现并解决飞行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降低试飞失败的可能,减少科研损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实验成功地“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实验技术”(以下简称“JF12复现风洞”),有近300米长,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风洞,被国际同行称为“超级巨龙”(Hyper-Dragon),是国际首座可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高超声速风洞。

从国际高超声速风洞技术发展来看,JF12复现风洞突破了三大“卡脖子”的技术瓶颈:风洞驱动功率小、实验时间短、测量精度低,实现了一个“跨界”的研究过程。中国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们做到了一次安装到位,一次调试成功。

中国近些年20个重要的硬核科技

JF12激波风洞,可复现飞行速度5-9马赫的飞行条件,目前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歼-20就是由它复现的飞行环境建造的,JF12复现风洞是地面气动试验这顶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气体动力学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心中的珠穆朗玛峰,它曾经连续4年在美国国防部的年度报告中出现,即可看出风洞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性。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