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3 Image 3 Image 3

施春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厚植科技自立自强

频道:行业资讯 日期: 浏览:103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把握三重逻辑

施春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厚植科技自立自强

从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逻辑看,每一次人类社会重要的发展进程无不经历科技革命及其引发产业变革的洗礼,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无不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与综合国力的强大,一个世界强国的崛起无不呈现从“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政治强国”的普遍演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逻辑,也是国运昌盛的拐点机遇。

从科技创新内在学理逻辑看,当今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着重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高质量发展日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高水平,科技创新贡献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全球经济产业结构重塑演进日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嵌入度,产业链安全稳定可靠有韧性,很大程度上需要完整的产业体系支撑,更大程度上是产业科技创新水准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科学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然要求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一体化融合。

从我国科技创新的现实逻辑看,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但是,美国近年持续干扰、阻挠中国科技创新的进程,我国科技自立自强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局面,急切需要加强科技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策源”乃策动未来科创之源,意涵原始创新的核爆点和具有难以复制的“破0”战略优势;在全球科创竞争中独具话语权,从并跑、领跑到成为科技创新的头雁。创新策源能力核心是“四新+六力”:即引领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和具备全球科学创造贡献力、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力、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高端产业发展引领力、科创环境吸引力、科创驱动辐射力。创新策源能力强大与否的底座在基础研究能力以及由此牵引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研究水平。基础研究的创新策源特征,一是依靠科学家的自由探索,要有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保障科学家创造性思维;二是研究的短期效益不明显,需要长期积累;三是研究探索的失败是常态,失败的探索也是成功的基础,许多超一流的原创不能完全采用常规KPI导向。

**走好三条路径

强化路径:倍增基础研究厚度。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通过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部署,尽快生成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发挥基础研究的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原创性、原生性、颠覆性的源头发现能力。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实现跨越式科技发展,强化具有先发优势和头部供给的技术发明能力。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可持续的基础研究研发投入,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水平、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强度以及保障机制,强化科技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和可及性。

关键路径:改善科创成果应用效能。首先,需要变革科技创新线性研发模式。着力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策源创造力和引领支撑作用,激发头部企业主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强化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创造力。其次,需要依托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应用载体转化力。以高能设计、研发、技术和标准引领产业链发展,以关键核心环节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引领行业发展,以全产业链方式渗透牵引引领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其三,需要提高科创成果转化体系能力。依托产业集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熟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提高技术创新体系与市场开发体系的接口能力和乘数效应。

生态路径:优化科创生态根植力。要从科技创新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改善创新策源的系统性激励环境。首先,要将创新要素优势转化为创新活力,需要人-机构-环境等科创要素的集聚、聚合和聚变,产生创新策源的化学反应“场效应”,激发构筑创新资源与创业资本有机结合生态位。其次,全方位拓展科技创新区域合作的腹地空间。通过多维度协同、跨边界融合,从同质竞争到同城竞合实现区域融合创新。通过共建世界级科技创新城市群,科创制度效率的全球对标实现开放性创新。通过国家大科技组织形态,在顶层设计上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科技自立自强的系统机制创新,实现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

作者:施春来(上海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