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频道:行业资讯 日期: 浏览:772

知乎上有不少类似于【中国科技实力怎么样?】、【中国什么时候能成为科技强国?】、【中国科技实力什么时候能追上日本美国?】的问题。问题下的很多回答也是争论激烈、莫衷一是。有的说中方吊打西方,有的说西方摁着中方,双方都言之凿凿,把我等吃瓜群众绕得晕头转向。

在这里,笔者就提供一个相对简单粗暴方法or角度,来供大家进行参考吧:

为了方便说明,就整了一个专门指标。指标的名称嘛,就随意取一个,叫黄枫妖科技实力指数吧【滑稽】,纯娱乐向,谢绝较真。

判断国家科技实力:黄枫妖科技实力指数=科研经费×时间

一、科技实力指数

在我看来,科技这东西吧,比女朋友简单,只要你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它一定会有所回报的。科研就是由需求驱动的试错活动,归纳起来只有一条铁律:科技=时间×金钱。

为什么这么说呢?

1、金钱

从二战开始,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个根本性变化:研发方式由以个体的小作坊模式,开始转向以群体协作为主工业化流水线。

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特别喜欢看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家们的故事,书上经常说:“17xx年,xx科学家灵机一动,想到xx还可以拿来xx,于是他做了个实验,发现果然是这样,于是刊登了自己的发明专利,轰动了整个欧洲。“

多年过去,我已经记不清这些科学家们的具体事迹了,但是有一点记住了,他们很多人都是凭借个人力量,也就是依赖个人好奇心驱动和科学家个人能力进行探索,在实验室甚至在自己家里就能搞出科研成果。

因为在那个年代,自然科学这座矿山才刚刚开始挖掘,随便一铲子就能挖到宝贝。阿基米德只要泡下澡就能推出浮力定律,牛顿他只要被苹果砸一下就能整出万有引力。但是到了今天,科学分工越来越细,问题越来越复杂,学科交叉性越来越强,曾经那种只要有一个奇思妙想,加上小小的投入和足够的毅力(动手能力),就能成为科学史上“巨人”的时光一去不返。

于是,整个科学界从作坊式研发转向了工业化模式,以课题组、研究中心、实验室或者大型研究计划为代表,比如美国二战期间的曼哈顿计划、冷战时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等。这时候,大部分的发展和成就是不再依赖于个人的智慧、或者单独某个科学家的原创贡献,而是依赖长期的群体性的有步骤有预期的发展。

就像《文明》游戏所展示的那样,在文明尚在蒙昧时期(游戏初期),一个科技伟人/天才就能攻克重点科技,极大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钱学森一个人顶五个师”)。但是到了游戏后期(工业/信息化时代),一项科技的研发很可能就需要两三个甚至更多伟人的合力了,其主要的技术动力就源于大学城里一个个基础教职,工厂里的一个个一线工程师了。这时候,个人的力量与人类整体的前进相比,不能不说是渺小的。

而工业化的模式必然越来越依赖两个输入量:一个是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一个是大规模的团队协作。科技的发展,在此之前从未如此迫切的需要巨量稳定的资金来源、充足的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这使得现代科研已经从“智力核心型”转向“资本核心型”,科研产出和资金投入的相关性越来越高。

就拿芯片来说,随着半导体工艺的急剧复杂化,不仅开发量产新工艺的成本大幅增加,开发相应芯片也越来越花费巨大。IBS的数据显示:

28nm体硅器件的设计成本大致在5130万美元左右,22nm器件的平均IC设计成本为7030万美元,16/14nm芯片的平均设计成本为1.063亿美元,而7nm芯片需要2.98亿美元。一个人要想单打独斗搞出高科技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想自己研发芯片,都不用到流片,他就已经破产了。

再说搞新药研发,也是一样。Tufts Center统计了1995年至2007年,来自10家公司的106种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每款药物的研发费用为13.95亿美金。

那搞高能物理研究呢?还是离不开钱。研究高能物理,你首先得有一台电子对撞机吧,那就得先砸100亿美元建一台,不然只能眼巴巴看人家出成果、拿诺奖。

极端点地说(暴论):对于现代科研,金钱是第一要素,没钱就没科研,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果。

2、时间:

钱的问题说完了,咱们再来说说时间这一因素。

很多人都知道,工业上,欧美有很多技术是咱们这些发展中国家一时半会赶不上的,得花很长时间才能磨出来。典型就是航空发动机和材料技术。例如印度,砸了33亿美元研发卡佛里涡扇发动机,到现在都已经花了25年了,也还没搞定,仍旧是“路漫漫而修远兮”。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技术为啥这么难搞?

做菜都见过吧,香菇炖鸡的成分可以告诉你,但你做的菜就是没我做的好吃。比如前几年韩国被日本禁运的电子级氢氟酸,参数明明白白告诉你,纯度11个9,问题是你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纯度并实现稳定化生产?

再拿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来举例,涡轮始终工作在极端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严苛的环境对其材料制造工艺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现在大家都知道要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造的空心叶片,但问题你要如何才能搞出呢?

首先,这种材料往往都是几种乃至几十种材料混合掺杂而成,所以要从数千数万中材料中找出合适的基材,测试这几十种材料可能的混合比例,从中找出合适的方案。还有材料的测试,无穷无尽的探伤、金相检验、性能测试。各种晶化、蠕变、疲劳、环境耐受问题。各种结构强度问题、抗拉性、高温性能迁移问题。各种导电问题、绝缘问题、压电效应、信号屏蔽、击穿、散热。防尘防水防酸防盐防高温防寒……一言难尽。

这其中的难度,学过高中排列组合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吧,这配方的潜在组合,起码有几十万种,一天10种地来试,也都得好几十年了·····

其次,你得找到一种方法,能够稳定地生产这种材料,这个也是核心技术。

这事玄乎的很,因为分子动力学和算命先生差不多,理论计算不如多试几次,研发新材料相当于在沙里淘金,只能靠蛮力一轮一轮烧钱试错,时间难免就长了。

但是只要你头够铁,持续不断地烧钱烧时间 ,最后也是能成功。这不····中国涡扇16、涡扇10近几年不就一个一个地亮相了嘛·······

总而言之,只要不违反物理规律,没有哪个技术能挡得住“金钱+时间”攻势。

所以咱就按这下面公式,用微积分的方法整出一个指数,来粗略算算各国科技实力,纯娱乐向,谢绝较真。

黄枫妖科技实力指数=科研经费×时间

二、各国的【黄枫妖科技实力指数】

下图是各国历年的科研投入。

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各国的【黄枫妖科技实力指数】

紫线美帝,稳坐头把交椅,金钱×时间约等于270万。

橙线欧盟,金钱×时间约等于177万。

黄线日本,88万,国家排名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深蓝线德国,67万,位居第三,也是欧盟科技的中坚力量。

棕线俄罗斯,依靠着苏联的老本,金钱×时间约等于59万

红线中国,单年烧钱规模已超过欧萌27国排第二,但历史欠账有点多,金钱×时间约等于45万。考虑到人民币购买力、廉价科研狗和山寨因素,建议上调至80万。

绿线法国,30万,多年积累的家当还不错,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2.16%,勉强还行,坐稳前8不成问题。

灰线英国,约25万,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1.65%,比世界平均水平(2.04%)还低一截,前景实在不看好。

浅蓝线韩国,约15万,因为是新兴国家,所以积累少了点,但其科研经费总量位居世界第5,科研经费在GDP中占比更是高达4.24%,如果一直保持下去,赶英超法的希望还是很大滴。

三、数据解读及结论

虽然这方法有点简单粗暴、甚至有点搞笑,但还是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中国总体科技实力已经与日德俄处于同一水平。

这话一出肯定炸锅,不对吧,日本德国有很多技术,中国都望尘莫及,咋还有脸说不输日本德国?

没错,但中国也有很多技术让日本德国望尘莫及的啊,比如中国的五代隐形战斗机、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特高压·····

也有人会拿诺贝尔奖说事:截止2021年,日本有29人、俄国31人,德国更有111人,你中国有几个?

首先要知道诺贝尔奖是衡量的是几十年前的“科学”成就,并非当下的“技术”水平。举个例子,1895年美国就已经是GDP世界第一,然而直到1929年,GDP持续三十多年领先世界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仍然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小一半都还是和平奖、文学奖之类的奖项。如果只看科技类奖项,还不到德国的四分一。

现在日本诺奖获得比较多,是因为30年前的日本科研鼎盛。按照20-30年平均周期,经过时间积累,中国也会迎来自己的“诺奖”爆发期,时间大概就是建国100周年左右。

其实,无论从哪项科研指标看,例如科研资金投入、nature指数、专利数量,都已经很难找到数据证明“当下日本德国科研水平(增量)领先中国”了。

2021年中国的科研资金达4680亿美元,超过欧盟27国的总和(3516亿)位居世界第二,是日本的3.7倍,德国3.9倍,英国的8.6倍。

近年来中国各种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最显著的体现就是自然指数。自然指数是英国《自然》杂志社统计的,通过全球82个最顶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发表情况统计各个国家和机构的贡献。

2021年各国自然指数为:美国19610,中国16253,德国4761,英国3720,日本3117,法国2147,加拿大1583。也就是说中国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论文贡献水平超过美国的八成,德国三倍、英国4倍、日本5倍、法国7倍、加拿大10倍。

2、中美差距仍然巨大

美国科技积累可谓是超级雄厚,整整70多年科研经费投入都是世界第一。外加美帝是西方领袖,美欧合一块科技实力指数是中国的10倍。

咱们这几年来有钱咂也肯砸钱了,技术确实长进不少,但千万不要忘乎所以,产生天下无敌的错觉。

事实上,中国仍处在追赶阶段,咱也不用不好意思,“中国发展迅速,但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这个句式至少还能再用十年。

3、未来高精尖科技将是中美双雄争霸

现代科技研发,对钱多和人多的大公司和大国越来越有利。科技领域也是个看绝对值的领域,不需要你一个国家1亿人搞1个对撞机,10亿人就得搞10个对撞机才能站到科技前沿,不是的,你只要高科技领先一点,就全国都受益,这是乘法关系。

而很多领域由于门槛太高,能够参与的玩家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科技越发展,研发费用越高,不断的抬高门槛。例如军事上,很多东西都是中美俄三国在搞,其他国家都已经放弃治疗了,因为根本无法支撑如此高昂的投入了。

比如四代机,研发的国家就有十多家,中美俄英法德、以色列、印度、瑞典、日本、韩国等····

可到了五代机,研发成本急剧上升,四代机F16的研发成本为8.7亿美元,五代机F35的研发成本则飙升到551亿美元。飞机越是先进,投入研发的费用就越高,成本就越贵,所以就越是投资不起。所以现在只有中美俄两家半(俄罗斯只能算半家)在搞了。

全球的大型中高端产业,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品牌,通讯设备,显示面板,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工制造,制药业,油气装备等等,都是高技术高资本的领域,未来也就只有中美两家有能力在这些领域开展全方位竞争了。

4、小国的两条出路:专精特新和抱团取暖

未来就全球范围来说,大型的有技术门槛的中高端产业,基本都被大国占据。

那小国家怎么办?

一条路是在大型产业的细分领域“捡漏”,这些领域的特征就是,由于领域比较细分,因此对资金投入的要求不高,大国对小国的竞争优势不明显。而对一个小国,体量也不大,一个小领域就能养活自己。小国可以在这些领域深耕,搞“专精特新”。

另一条出路就是抱团取暖,欧盟就是典型的例子。例如“伽利略”导航系统、“空中客车”,都是欧盟20多个国家联合研发,将一国难以支撑的事情,通过抱团方式做成,从而让全体国家受益。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