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3 Image 3 Image 3

播撒科技星火的“牛专家”

频道:行业资讯 日期: 浏览:1105

播撒科技星火的“牛专家” 刘福元(右)与澳大利亚牧草专家交流(资料图片)。新疆农垦科学院 提供
播撒科技星火的“牛专家”
播撒科技星火的“牛专家” 刘福元(左)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奶牛瘤胃瘘管试验(资料图片)。新疆农垦科学院 提供

●禚艺 赵优

去九师参加畜牧业发展规划调研、在一团举办应用技术培训班、到示范点图木舒克安欣牧业公司安排试验……

这是一位兵团畜牧专家孜孜不倦潜心科研,服务兵团畜牧产业发展的工作日常。事情太多,刘福元就在工作日记上逐条记录,完成一项标一个“ok”。在推进兵团规模化奶牛养殖、粪污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科技扶贫服务第一线……总有他忙碌的身影。

工作30多年来,被群众亲切地称作“牛专家”的新疆农垦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刘福元,始终保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情怀,把科技“星火”播撒在畜牧业一线。

让科研靶向更加精准

3月16日,一师一团二十五连举办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讲座,能够容纳600人的连队党群服务中心座无虚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刘福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字一句详细讲解着粪污还田对发展畜牧业的益处,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并不时回答群众的现场提问。

“刘老师是我们的老朋友,这几年他都来过十几次了。每次他来‘传经送宝’,都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听说来的是他,我们连队几乎所有的人都来听课了。”二十五连养殖户吐尔洪·艾尔肯说。

工作中不端架子、不摆谱,能够换位思考,想基层群众所想,多年来,刘福元总能快速和周围群众打成一片。他在为基层传授技术知识时,常常像讲故事一样,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很快抓住群众的关注点,群众都非常喜欢听。

“连队一线群众在生产中遇见了问题,求助我们,能解决的我们现场处理;解决不了的我们带回院里,向同行求教、试验研究寻求解决办法。为群众着想,他们就会把你装在心里。”刘福元说,“走出实验室,深入一线,才能真正发现产业发展中急需破解的难题,才能推动我们的科研事业靶向更加精准。”

多年来,到基层时直插连队和养殖场是刘福元的工作习惯。他尽量压缩在会议室里听汇报的时间,把更多时间放在帮助一线群众解决生产难题上。有师市领导在电话里调侃他:“刘老师啊,你又静静地来,悄悄地走了啊!”

多年来,在基层一线破解的一个个畜牧业生产难题,使刘福元从一个科研新兵逐渐成为兵团畜牧科研战线上的一名行家里手。他聚焦兵团畜牧产业发展需要,全力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把论文写在兵团大地上。

数十年坚守初心不改

1992年,刘福元从石河子农学院(现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毕业。一心想去八师兽医站工作、发挥所学的他却发现事不遂人愿!

对接好心仪的单位,却发现自己的档案已经不在学校了,被八师商务局提走了!刘福元被分配到了肉联厂,从事兽医卫生检疫工作。努力尝试调档无果后,他只得服从分配走上工作岗位。

两年后,刘福元调至新疆农垦科学院,但只能在院下设实验养禽场和饲料厂从事畜禽养殖、饲料加工等工作,一干就是近10年。其间,他始终感到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愿意干一辈子的事情。

2003年年初,刘福元终于达成夙愿,到畜牧兽医研究所科研岗位工作。看着与自己同龄、已在科研上小有成就的同事,望着干劲十足朝气蓬勃的年轻同事,刘福元对如何在科研上干出成绩,在人生中留下精彩进行了深入思考。

2003年开始,兵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批引进澳牛,新建多个规模化养殖场,技术人员匮乏,繁育、营养等技术滞后。当时,畜牧兽医研究所技术力量主要集中在绵羊相关科研方面。虽然前路崎岖,但刘福元找到了努力方向。“兵团下大力气推进的事,就需要科研人员攻克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决心开展奶牛养殖与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方面的科研工作,并且一口气干了10年。

自那时起,刘福元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基层牛场,每个周末及节假日,几乎都在单位加班。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就忙过了饭点,他简单吃点东西就继续工作;有时候忙到凌晨,回家时,路灯都已经熄灭了。一次,他通宵达旦地工作到凌晨6时多,文件上的字体放大到三号字,看起来依然是模糊的。他在办公室沙发上睡了一会,醒了洗把脸继续干。虽然身体很困倦,但是他的内心却有了强烈的成就感。

赴以色列学习规模化奶牛养殖技术,推广日本奶牛双轨饲养法,结合兵团生产实际,吸收优化创新先进养殖技术……2004年,刘福元主持兵团重点推广项目“奶牛饲养及生殖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带领团队以提高奶牛繁育率和产奶量为目标,把奶牛双轨饲养法、产后生殖监护、超高产预测等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在一四一团试验牛场进行了集成,并在兵团17个牛场的6000余头奶牛中进行了推广应用。

通过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一四一团牛场日平均牛奶单产从2004年的18.5公斤,提高到了2009年的26.5公斤,创造了当时兵团规模化牛场产奶的最好成绩,经测算,每头奶牛年增加经济效益1200多元,项目累计增加经济效益2800多万元。项目成果获2010年度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两个十年磨一“剑”,刘福元在兵团畜牧科研领域崭露头角,为兵团畜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回首过往,刘福元依然感谢初入职场的10年。“那段工作经历让我能够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选择科研方向,让我能够深刻了解到基层养殖户生产中的具体需求,对我从事科研工作来说受益匪浅。”刘福元说。

进军交叉学科新领域

时光如梭,10年间,随着兵团规模化养殖场的迅猛发展,养殖环境和粪污处理问题凸显。兵团很多规模养殖场都遇到了粪污处理方面的难题。

这个领域,当时兵团尚无人开展研究,需要从零做起。考虑到自己主要做奶牛养殖和营养方面的研究,经常为基层设计养殖场,在基层跑得也多,刘福元就主动担起了承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规模化奶牛场粪污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责任。

在养牛场里走一圈,刘福元马上就能对牛场布局、载畜量和管理状况作出评判。“一般情况下,牛群中一半的奶牛应该是躺卧反刍,如果牛场站立的奶牛超过50%,就说明环境不达标,奶牛躺卧不舒服,地上粪污太多或者寒冷、太硬,这对奶牛的健康和产奶都不利,应当进行改进。”刘福元说。

刘福元团队携手兄弟单位,设计了13座奶牛场,首次在新疆实现了奶牛场粪污“一站式”处理,这个模式一直沿用到目前。

近年来,刘福元团队把科研重点瞄向了“养殖环境与粪污资源化利用”。这是一个交叉学科,既涉及养殖又关联种植,成果能够推动实现种养双赢。

刘福元清晰地认识到,在科研工作中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快速成长并有所建树,下一番苦功是必需的。既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武装自己,又要在人才和实验条件上补短板,特别是进入交叉学科,要作好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

刘福元认真梳理新疆和兵团粪污处理与还田利用链条上最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通过内引外联壮大技术力量,通过与行业部门深度合作提高社会支持度,并以项目为载体,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地突破。最终,他主持的“新疆兵团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与还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形成了以粪污处理技术模式、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评、养殖肥水滴灌还田防堵技术为主要内容,适合新疆的粪污处理和还田利用技术体系,推动了兵团农牧结合与种养平衡发展以及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成果于2022年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群众心中的“博士”

常年从事高强度的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让年逾五旬的刘福元两鬓和眉毛“染”上了些许白色。他依然早出晚归,忙于实验与下基层。与人交流时,语气平缓坚定,干劲十足。

刘福元坦言,搞科研每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但走上了这条路,就会一往直前,不会回头。

科研生涯中,让刘福元最难熬的是有几年研究项目接不上,资金短缺,开展的堆肥试验无法维持。他和团队咬牙想办法扛到底。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层进行编制规划、设计养殖场、编写实施方案等技术服务,仅为石河子总场设计的羊场就超过了10家。

为了省钱,他们坐班车下团场,常常早上7时出门,晚上10时多才回到家。就这样,团队依靠挣到的几万元钱,终于把试验做完。

其间,石河子总场委托刘福元团队编制申报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实施方案。项目涉及专业多、时间紧、要求高。刘福元坦言,在编写过程中,有几次想打退堂鼓,但想到石河子总场对自己的信任,想到放弃申报将使群众痛失一次发展机遇,就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4万余字的方案编制出炉,凝练出的12个特色项目总投资金额达22.7亿元。方案最终通过国家评审,石河子总场顺利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园。

在石河子总场,无论场领导还是一线群众,认识刘福元的人都叫他“刘博士”。刘福元多次订正:“我只是一个硕士,还不是博士。”但大家并不理会。时任石河子总场总农艺师的退休干部胡杰说:“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我们见了很多,你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博士’。”

“多年来,在服务基层生产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这迫使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刘福元说,畜牧业绿色发展是未来的方向,更高水平的农牧结合是打造有竞争力的畜牧业的重要途径。他将带领团队踔厉前行,聚焦种养一体化发展,促进农牧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深入开展科研工作,为兵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而继续努力奋斗。

播撒科技星火的“牛专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