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法院报
继2020年和2022年发布第一批和第二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之后,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年3月1日发布了第三批典型案例,涉及英烈保护、善意规劝、尊老爱幼、婚姻自由、职场文明、法治精神六个方面。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明确了网上行为规范,对于倡导网络文明行为、促进网络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违法信息可在短时间广泛传播,产生恶劣影响、严重后果。近年来,在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发布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或者歪曲、丑化、亵渎、诋毁英雄烈士的信息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如何防范、规制此类行为,是加强网络法治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次发布的李某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权纠纷案中,李某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摆拍,并将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公开发布。经多名微信好友指出照片内容对烈士不尊重,李某遂将该内容删除。后,李某再次将照片发布至今日头条个人账号,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扩散,引发社会公众对李某的强烈愤慨,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法院认为,李某公然藐视国家法律,踩踏烈士陵园石碑底座,斜倚碑身,摆出不雅手势和不敬姿势拍照并两次上传网络,造成大量传播扩散,引发社会公众强烈愤慨,伤害社会公众的民族情感,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依法应予惩处。本案中,李某可归责的行为不仅包括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摆拍的行为,还包括将不敬摆拍照片两次上传网络,造成大量传播扩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互联网上,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位普通人都可以获得在线下生活中所不具有的信息传播能力。这也要求每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时应当更为审慎,对信息发布行为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本案为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行为划定了界限、树立了规则。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网络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行为等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12月发布的《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违反法律规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网络直播服务的,消费者有权请求返还游戏充值费、打赏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监护人同意,通过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的,消费者有权请求返还该款项。本次发布的唐某诉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明确了向未成年人提供内容不健康网络服务的合同无效,消费者有权请求退还充值款。本案不仅弘扬了文明、友善、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为电子商务经营者经营行为划定了界限,有利于引导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营造文明、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
虚拟货币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分布式记账技术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出现的新事物。如何认识涉虚拟货币各类交易行为的性质和效力是网络法治的前沿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23年2月17日发布了司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将能源消耗巨大且已被国家列入淘汰类产业的比特币“挖矿”行为所涉合同,认定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沈某某诉胡某、邓某劳动争议案又明确了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不仅弘扬了法治、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旗帜鲜明地认定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的行为不合法,对于维护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规范在线支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