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3 Image 3 Image 3

数字经济||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频道:行业资讯 日期: 浏览:1080

原标题:数字经济||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大数据白皮书(2022年)》发布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高速增长

数字经济||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在2023年1月4日举行的第五届数据资产管理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大数据白皮书(2022年)》。据白皮书显示, 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高速增长,2021年增加到1.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复合增长率超过30%。

白皮书聚焦过去一年来大数据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分析总结全球和我国大数据发展的总体态势,并重点针对数据存储与计算、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数据流通、数据安全五大核心领域,逐一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特征、问题和趋势,最后对我国大数据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与研判。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中国大数据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中国发表大数据领域论文量占全球31%,大数据相关专利受理总数占全球超50%,均位居第一。

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大数据市场主体总量超18万家,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的发展格局,生态体系持续优化。此外,大数据产业市场前景广受认可,2021年大数据相关企业获投总金额超过800亿元,创历史新高。

但何宝宏也指出,当前数据流通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数据权属界定的场景与问题复杂,对于参与数据流通的主体权利关系,理论、制度和产业实践层面均尚未形成共识;二是数据的估值定价尚缺乏科学、标准的评价方法;三是数据流通的准入、竞争等行为约束没有清晰的法律界定,配套规则不完善;四是隐私计算等数据流通关键技术应用不成熟。

而在数据流通领域未来发展方面,白皮书则提出了三点趋势:一是公共数据开放带动数据流通供给,高价值公共数据将成为解决数据供给不充足,激活市场主体的重要手段;二是场景化的技术分级框架将促进数据安全流通实践落地,实现数据可控程度和数据流通价值的最大化;三是可信流通体系将为数据有序流通提供条件,形成规范的可信流通体系,在提高数据流通效率的同时,实现对数据流通全流程的动态可控。

白皮书核心观点

1.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好动力足。我国大数据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产业规模高速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前景广受认可,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近一年,我国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持续加码,为大数据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数据存储与计算领域通过深度优化实现提质增效。经过60余年发展,数据存储与计算领域总体技术框架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以云化、湖仓一体为代表的深度优化理念不断涌现,并逐步应用,为数据存储与计算领域进一步降本提质提供了新范式。

3. 数据管理领域在政策引领下规模化落地。2020年来,行业、地方大力推动DCMM贯标评估,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提升数据管理能力,累计完成近千家企业的评估。各领域企业的数据管理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顶层统筹规划数据管理工作,我国数据管理能力建设呈现大规模落地态势。

4. 数据流通领域流通规范体系加速构建。制度创新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以《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数据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技术创新方面,数据流通技术提供了“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的数据服务新范式,为企业安全地获取和利用外部数据提供了技术可能。

5. 数据应用领域积极探索数据深层价值的释放路径。由于技术能力不足、前序工作未就绪等因素限制,传统数据应用主要针对的是少量、局部、非实时数据,依赖大量人工决策,导致数据主要释放其浅层价值。当前,国内外各方正积极探索新的数据应用方法论,并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进行滚动式实践,从而释放数据深层价值,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

6. 强需求牵引数据安全产业生态飞速发展。2021年来,数据安全体系建设进程明显提速。政策层面,数据安全法律政策逐步细化,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为企业数据安全建设提供政策引领;技术层面,数据安全技术产品蓬勃发展,数据安全培训、数据安全评估等方面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

来源:综合中国信通院CAICT、中国新闻网、新京报

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2022年9月15日,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在宁夏举行。会上,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治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研究团队在2020年、2021年连续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了各地大数据政策环境、大数据产业和企业发展状况,基于自身企业库中收录的7472家大数据企业数据和相关合作方数据,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和150个重点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报告显示,北京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各项指标表现突出,与第二名差距进一步拉大。重庆、西安、成都等西部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指数排名明显提升。

大数据发展指数城市级排名(前20名)

随着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全面启动,不断加速推进大数据产业向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国家算力枢纽节点集聚,在前十强中, 京津冀占2席、珠三角占2席、长三角占5席、成渝占1席。区域集聚协同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逐渐形成,将成为未来引领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整体呈现北京“一枝独秀”发展格局;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整体呈现以上海为核心,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等地为重点的“多头并进”发展格局;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和成渝城市群中,整体呈现深圳和广州、成都和重庆“双头驱动”发展格局。

四大城市群热力地图

各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四型联动的发展格局,分为综合实力驱动型、政策环境驱动型、创新要素驱动型和市场投资驱动型。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属于综合实力驱动型城市,南京、合肥、厦门等属于政策环境驱动型城市,成都、重庆、天津等属于创新要素驱动型城市;杭州、苏州、武汉等属于市场投资驱动型城市。

大数据发展指数一级指标城市排名变动(前20名)

研究团队认为,为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首先要健全区域协同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发展“新格局”;其次,应依托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激活数据资源流通活力,以数据流带动引领带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推动大数据产业有效转移,打通我国东西部数字经济大动脉;最后,要加速推动大数据融合应用,激发实体经济“新活力”。

来源:北京大数据研究院BIBDR

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 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 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 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 一系列经济活动。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于2021年提出“五化”界定, 明确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五个部分。其中,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支 撑;数据价值化盘活数字经济核心生产 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活力源泉;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代表了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 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其中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化治理 引领生产关系新变革,是 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 也是实现数字成果普惠共享的重要途径。

一、数字十年

十年为序, 中国数字经济量质齐升, 向基础更牢、结构更优、动力更足迈进, 一个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已跃然东方。

(一)数字经济规模跃升、结构优 化、实力进阶

十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实现超 四倍增长,跃居世界第二位,增速远超 全球平均水平,居世界第一。2021 年, 中国数字经济增速超 GDP 同期,数字经 济核心产业占 GDP 比重约达 8.1%,是新 冠肺炎疫情 防控常态化之 下,中 国经济 社会稳增长、保就业、促民生的关键动 能。其中,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占 比实现 8:2,数字经济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渐入佳境。数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 动中 国对世 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38.6%,超过 G7 国 家贡献率总和。十年乘风,中国数字经 济 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 的重要 引擎, 充满韧性与活力,备受世界瞩目。

(二)网络基础设施规模最大、技 术领先、保障有力

十年间,中国信息通信网络实现迭 代跨越,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 的网络基础设施。其中,光纤网络接入 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 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 突破”到 “4G 同步”再到“5G 引领”的跨越。历 史性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 网络提速降 费深入实施,宽 带网络平均 下载速率提高近 40 倍。截至 2021 年年末, 中国累计建成并开通 5G 基站 142.5 万个, 占全球 60% 以上,实现全球最大的 5G 网 络部署。数字 网络建设加速赋能经济高 质量发展,成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底座。

(三)数字经济产业高速发展、深 度融合

十年间, 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 翻倍增长, 2021 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上企业营收达到 14.13万 亿 元, 较 2012 年 增 长 100.7%;软 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收达到 9.5万 亿 元, 较 2012 年 增 长 283.1%;算 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1.5 万亿元,近 5 年平均增速超过 30%, 新兴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产业融合进程提速, 农村电商由多点 散布转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021 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 2.05 万亿元,实现十数倍增长;“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升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 2012 年分别提高 5.7、4.2 个百分点。

(四)数字经济创新支撑更强、转 化加速、迭创佳绩

十年间,中国创新研发投入快速增 长,2021 年 R&D 经 费 投 入 比 2012 年 增长 1.7 倍, 年 均 增 长 11.7%, 投 入 规 模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44%,比 2012 年提高0.53 个百分点, 接近 OECD 国家平均水平。

截至 2021 年年末,中国有效专利数量达 1542.1 万件, 比 2012 年年末增长3.4 倍;国际专利申请达 6.95 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创新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 数字技术引领力凸显, 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 细胞等基础前沿研 究涌现 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探 月工程、 超级计算等 战 略高技术领域取 得重大突破, “大国重器”亮点纷呈。2021 年, 中国创新指数居全球第 12 位, 比 2012 年上升 22 位,摘取中等收入国 家榜首桂冠。

(五)数字经济企业抢抓机遇、主 动作为、欣欣向荣

十年间,中国新设数字经济核心产 业企业数量达 643 万户,占比由 2012 年 的 6.3% 提升至 15.3%, 其中“数字技术 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占比较高, 数字赋能趋势凸显。以新技术、新产业、 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的“四新经济” 企业新设 2545.4 万户,占新设企业总数 超四成,成为经济新增长点。2021 年中 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突破 300 家,居世界 第二位,其中一半以上聚焦人工智能、 互联网服务、 金融科技等数字经济重点 领域。2022 年世 界 500 强 中 国独 占 145 席,上榜企业数量蝉联榜首,华为、腾 讯、阿里巴巴等数字经济企业强势崛起, 业务能力覆盖全球、享誉中外。

(六)数字政府改革深入推进、成 效显著

十年间, 中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 设加快部署, “一网通办”“最多跑一 次”“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服务 管理新模式广泛应用, 在线政务服务能 力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国家人口、法人、 自然资源、经济数据等信息库基本建立, 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 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投用,涵盖 46 个 国务院部门、共 1376 项政务服务事项,直通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554 万多项地方政府政务服务事项。根据《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排名由 2012 年的全球第 78 位提升至第 43 位,整体达到“非常高”水平,跃居全球领先行列。

(七)数字化生活方式深度普及、 极大丰富

十年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 技术加快向生活消 费领域融合应用,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助力网络购物、无人零售、移 动支付等新型消费异军突起,居民生活方式深刻变革。2021 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 73.0%,移动互联网流量 快速增长至 2216 亿 GB,达到 2012 年 的 252 倍, 网 民 数 量 突 破 10亿人。网上零售额实现 13.1 万亿元, 较2012 年增长 9 倍;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千亿件大关,较 2012 年增长 18 倍,稳居世界第一。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用户规模分别达 9.34 亿人、9.75 亿人;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极大便利了人 民生活, 用户规模分别达4.69 亿人、2.98 亿人。人民生活多样化、个性化、 品质化 需求在数字技术 的支持下正在实现。

二、城市发展

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依 托“五化”框架,通过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产业、 数字化治理及数据价值化四大维度,构建 DEDI 指标体系,全面考察中国(暂未涵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四个直辖市及各地级行政区 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形成“2022 数字 经济城市发展 百强榜”,并 划分 出 四大 线级,全面、科学反映中国数字经济发 展进程及阶段特征。

‖ 表 1:2022 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

来源:赛迫顾问

(一)数字经济新一线步伐加快, 二线城市待突破增长瓶颈

目前,北上深杭广已连续多年稳居 数字经济一线, 综合经济实力与数字经济水平均领跑全国。成都、苏州、南京等 14 个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均属于万亿俱乐部成员,以成都为引领,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 门槛差距不 断缩小, 能否实现多维全面发展、全量资源汇聚,成为跃升一线关键。数字经济二线城市 GDP 大多聚集于 5000 亿 -1 万亿元之间,具 备一定经济实力及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但往往面临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增量不足、 创新资源要素供给不到位 的情况, 亟须 寻找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动力,跨越增 长鸿沟。2022 年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新 增无锡、东莞,西安降至二线;二线城 市数量较上一年度增加 3 个,数字经济 三线前半段城市追赶势头强劲, 二线城 市或面临“逆水行舟”局面。

来源:赛迫顾问

‖ 图 1:2022 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线级分布图

(二) 中西部奋楫赶超, 省会(首府) 城市首位度凸显

百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与数字经济 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正相关, 但数字经济二线、三线城市其相关性明显低于一线、新一线城市, 中后段城市凭借数字经济弯道超车,从 而实现跨越发展可 能性较大。从数字经济百强城市排名来看,共有 14 个城市数字经济排名领先 GDP 排名20 个位次以上,其全部位于数字经济二线和三线。其中,有 9 个城市位于中西部地区, 利用数字经济 能够跨越地理限制的特征,扬长避短,找准优势领域集中 发 力;有 6 个城 市 为 省会(首府) , 汇聚全省(区) 最为优越的政策、人才、 资金资源,具 备数字经济发展首位度优 势。

(三)多城发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两化”协同加速

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 数字产 业化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是增量拓 展 的先导性力量;产 业数字化提供应用 场景和价值实现空 间, 是数字经济发展 的主战场,两 者交互迭代推动数字经济 螺旋向上发展。将数字经济 百强城市的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与全 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可以划分 四大类 型。北京、上海、深圳等 25 个城市属于 均衡型,贵阳、东莞、大连等 10 个城市 属于数字牵引型,南通、扬州、嘉兴等 9

个城市属于融合提升型。与 2021 年相比, 均衡型城市新增 3 个, 石家庄实现突破,由潜力型跃升至均衡型,昆明、青岛由数字牵 引型发展为均衡型;数字牵 引型城市新进 4 个, 分别为佛山、大连、南昌、绵阳。此外,在百强城市中,有 23 个城市 的数字产业化水平优于产业数字化,较 2021 年增加 8 个,更多城市正发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寻 求高质量经济增长新动能,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以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调发展。

(四)先发城市名片产业加码,后 发城市选择空间收窄

基于资源禀赋, 抢占数字经济核心产 业,率先树立产业名片,再围绕名片产业打造市场和生态, 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站位与高度,从而获得政策支持、资源导入,实现跨越发展,成为诸多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路径。当前,领先城 市在优势赛道不断筑牢产业基础, 打造 自身数字经济竞争力“护城河”。贵阳 在跨越式发展大数据产业基础上, 深度 推进实体经济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无锡 聚焦物联网产业核 心链条, 引培细分领 域头部企业, 持续壮大物联网产业规模;南昌立足虚拟现实产业,向元宇宙、人 工智能等领域拓展。伴随而来,后发城 市打造名片产业的选择空间正逐渐收窄。未来,区块链、智能网联、量子通信、 元宇宙等尚有较多机会的赛道, 以及数 字 贸易、 数字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将成 发展热 点,后 发城市可根据 自身发展基 础,审慎选择、合理布局,努力形成比 较优势,把握机遇、实现突破。

来源:赛迫顾问

‖ 图 2:中国数字经济“弓箭形”空间格局

三、区域格局

(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弓箭 形”空间格局

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城市群 数字经济实力稳增,成渝、长江中游城 市群加速追赶,区域“五极”成员悉数 登场、蓄势待发,构成中国数字经济发 展“弓箭形”空间格局。

1. 沿海之“弓”

沿海之“弓”以京津冀、长三角、 粤港澳为核心,环海而立。三大城市群 作为中 国数字经济先发区域,代 表 了中 国数字经济发展最高水平, 连接了北京、 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福建、广东等东部省(市) ,数字经济 百强城市数量 占全 国半壁江 山, 涵盖了 全部 5 个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半数以上

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 数字经济发展平 均水平全国最高。由三大城市群引领,东部地 区数字经济规模和效益齐升,既是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柱, 也是技术、业态、生态创新策源地。

2. 长江之“箭”

长 江 之“ 箭” 以 成 渝、 长 江 中 游 城 市群为核心,连贯东西。长江经济带是全 国除 东部沿海地 区 以外, 经济密度最大的地区, 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市场空间,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新兴起的数字经济核心区,以二者为关键支撑点,长江之“箭”蓄势待发。上游成都、重庆双城引领西部发展,中游武汉、长株潭、南昌都市圈所构成的“中三角”连接东西部地区,以枢纽地位推动数字经济从沿海领先地区向广袤内陆辐射发展。

3. 中部之“弦”

中部之“弦”连接京津冀、粤港澳, 贯 穿中部。中 部六省正凭借省会及关键节 点城市集 聚数字经济优势 资源, 呈现数字产业崛起态势,并且汇集了洛阳、襄阳、宜昌等老工业城市,以及赣州、焦作、长治等资源型城市,产业数字化发展空间广阔。但同时,中部地区入围的数字经济 百强城市 中,七 成以上位于数字经济三线,相较“弓”与“箭”整体水平偏弱。中部地区能否把握机遇,培 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动 能、 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转型, 是 中国数字经济蓄力张弓、发力放弦的关键。

(二)城市群数字经济升级路径渐

近年来,中国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 展, 不断强化城市群与经济新增长极建 设,从“五极”所在城市群来看,其覆 盖了全部数字经济一线城市及绝大部分 新一线城市, 成为推动 中国数字经济发 展、参与国际数字经济竞争的重要载体。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 核心城市 蓄力提 升 阶段”, 由核 心城 市发力数字经济核 心产业, 推动城市群数字经济高点起步、 规模提升;成渝地区处于“核心城市能 力外溢阶段”, 核 心城 市数字经济发展 成效显著,着 力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联 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处于“全域错 位协 同发展 阶段”, 城 市群 内各城 市数 字经济均蓬勃发展, 其重点转向不 同城 市间的分工协同, 推动全域一体化发展, 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总体来看,城市 群数字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推动数字产 业突破, 以资源外溢带动周边城市跟进, 最终实现高能级产业聚集与区域错位协 同。

1. 粤港澳大湾区:分工专业化首屈 一指,向高层次错位协同迈进

粤港澳大湾区中, 珠三角 9 市有 8 个 城市入 围,整 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五 大核心 区领先。大湾 区分工专业化程度 首屈一指,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 创 中心、 东莞和佛山等地制造业实力雄 厚,兼具了纽约、旧金山、东京世界三 大湾区主要功能。大湾区已从原“前店 后厂” 的劳动密集 型 出口加工制造, 转 变成以科技创新、金 融科技为驱动 的产 业发展模式, 是 中国培 育世界级数字产

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同时,湾区各市联 动发展程度持续提升, “1 小时生活圈”全面建成,数字产业对接机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探索,推 动全域 向更高层次一体化协同发展。

2.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规模举 足轻重,破立并举加速一体化

长三角独揽百强榜 25 席,是中国 规模最大的数字经济综合体。其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 58.3%、人工智能占33.0%,数字产业基础扎实。长三角覆盖三省一市,如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破解产业同质化弊病是其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当前,长三角正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升级长三角“一卡通”,并探索协同立法机制;同时,沪苏浙皖加快共建产业 园区、 技术服务平台等,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未来,以上海为科创龙头、 浙江为新模式新业态发源地、江苏为数字制造主阵地、安徽为面向内陆协同枢纽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值得期待。

3. 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强核”引领, 区域产业协同度有待深化

京 津 冀 城 市 群 共 8 城 入 围 百 强, 其 中北京 DEDI 指数值占城市群指数总和的33.6%,是其他 7 个城市指数均值的 3.6倍, “强核”引领态势凸显。自北京定位重塑,产业资源大量疏解,但顶尖科创资源、数据要素集聚态势并未改变,为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埋下伏笔。目前,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协 同度仍需提升,数 字经济三线城市占比 为 62.5%, 远 高 于 长 三 角 的 40.0% 和粤港澳的 37.5%, 如何借助“通勤圈”“功 能圈”“产业圈”不同组团定位,放大 北京创新、要素源临近优势,是京津冀 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的关键所 在。

4. 成渝地区:“双核”高速发展, 能级外溢与带动作用亟待发掘

成渝地区作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 新发展试验区,发展势头强劲。成都、 重庆跻身前十,在数字服务业、高端装 备制造业等方面已 比肩国 内领先水平。成渝双城经济圈共 14 个城市, 除成渝外, 仅绵阳、德阳入围百强,双城对周边辐 射带动 能力 尚显薄弱。推动成渝地 区交 通、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缩小内部 差距,探索错位分工产业发展格局,是 其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重点, 也是其带动 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所在。

5.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省会数字经 济蓄力提升,引领功能尚待激活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 10 城入围百强, 武汉、长沙位居数字经济新一线,南昌 位居数字经济二线。近年来,三大省会 均蓄力数字经济, 武汉以光通信为核心, 构建“光芯屏网”产业集群;长沙发力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领域;南昌以 VR/AR 为破局点, 引培要素资源。目前, 三大核心城市较深圳、成都等仍有差距, 尚 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 大数字 产业规模、汇聚创新资源,以强化核心 引领功能,带动中部数字经济破局。

四、深度分析

(一)网络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算 力设施从分散到统筹

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经济发挥着基 础性保 障作用, 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要。当前,中国以光纤网络、5G、数据中心为引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长远、适度超前、成绩斐然。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从跟跑到领跑, 千兆宽带用户数、5G 行业专网等指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2025 年规划目标。5G 网络规模全球居首, 行业专网加快落地, 在工业、医疗、交 通等 多个行业形成 了一批特色鲜明、可复制推广的 5G 应用场景, 5G发展正步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算力基础设施从分散 的个体运营到全国统筹,2022 年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确定,“ 东数西算” 工程全面启动, 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分工明确、格局清 晰,为 优化全 国数据 中心供给结构、拓展算力空间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中国算力规模约占全球 27%, 排名第二,在全国算力统筹部署、“东数西算”工程 的推动下, 中 国算力将继续保持年均30% 的增长速度, 有望在“十四五”末实现全球算力规模第一。

(二)数实融合持续走深走实,制 造业迈向全面智能协同

伴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数字产品、 数字服务、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其他各行业投入规模总计达 4.1 万亿元,是2012 年的近两倍,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关联日渐紧密。其中,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起步最早、水平领先,金融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租赁和 商务服务业数字渗透度位居全行业前三。第二产业数字化生产设备投入规模较大, 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市场空间拓展能力 最强, 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纵深推进, 对数字硬件 以及工业互联 网、工 业软件 等方面需求将极大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 业发展,是未来中国数实融合主战场。此外,制造业数字化发展重心正由“深 化局部环节应用”向“全面智能协同” 转变,全环节、全流程的数字化应用与 智能化改造, 是未来中国制造业拉平“微 笑曲线”、转型“武藏曲线”的重要抓手。

(三)数字治理化危机为契机,数 字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冠肺炎疫情是数字化治理的一场 “实战”,以此为契机,中国数字治理 进程按下“快进键”。一方面,公共服 务工具深刻变革,政务服务平台、APP、 小程序等应用广泛覆盖、深入民心,实 现了政务服务“全程无接触、24 小时不 打烊”,健康码成为流调管理、风险防 控的有效“利器”。另一方面,数据共 享“牛鼻子”作用凸显,在疫情防控期 间 国家政务服务平 台打通 了卫生健康、 民航、铁路等相关部门数据,有效满足 联防联控防疫数据共享需求;“国家 - 省 - 市”多级政务数据“大动脉”逐步打通, 31 个省级行政单位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 部建成, 150 余个城市上线了数据开放平 台。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方政 府在工作实践 中开展 了大胆探索, 加快 日常工作线上迁移, 保 障各项服务与监 管正常运行,如浙政钉、粤政易、赣政

通等政务办 公应用集 中上线,各 地方以 业务线上迁移为契机, 构建“横向到边、纵 向 到底、 全面协同” 的数字政府内部运行体系。

(四)数据价值实现从宏观政策主 张走向具体制度实践

2021 年, 中国数据产量达到 6.6ZB, 占全球近 1/10,是数据总量最大、类型最丰富、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与此同 时,中 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尚处于起步阶段, 制度建设、交易探索正在“进行时”,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仍在路上。自 2020 年, 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就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以来,国家先后出 台 多项政策文件,推 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不断走向健全完善。2022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明确数据基础制度事关 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 提出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进公共、企业、个人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 数据产 品经 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健 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等。自此,拉开了中国数据产权制度从宏观政策主张走向具体制度实践的序幕。

2022年大数据九个关键词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

随着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民生服务、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之中,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进一步激活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成为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大数据为重点的数字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

近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据要素价值发挥密集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从宏观看,我国大数据整体发展潜力被进一步放大、发展动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从微观看,数据基础设施、数据管理、数据流通、数据应用、数据安全五大核心领域均伴随数据要素战略的深化推进,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2022年马上就要结束了,我国大数据行业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呢?

“东数西算”正式启动

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今年9月,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牵头“东数西算”工程进展情况显示,半年多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按照既定部署加紧推动国家算力枢纽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各重大工程建设,“东数西算”工程初见成效。8个国家算力枢纽所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印发了枢纽节点建设方案,细化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时间节点,压茬推进枢纽节点建设。

截至2022年8月,8个国家算力枢纽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110万标准机架,项目总投资超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同时,西部数据中心占比稳步提高,全国算力结构逐步优化。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大国算力——2022年东数西算机遇展望》报告指出,2022年是“东数西算”元年,既是数字经济的本身需求,也是碳中和、碳达峰的“3060”框架指引。

“东数西算”工程开启我国国土空间算力资源跨区域统筹布局的新篇章。“东数西算”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国家以10个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的建设打响第一枪,最终要实现“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能无所不及”的全国性算力网络。

“数据立法”动作频繁

《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自3月1日起施行,《重庆市数据条例》自7月1日起施行,《黑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自7月1日起施行,《辽宁省大数据发展条例》自8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数据条例》、《陕西省大数据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条例》均将于2023年1月1日起实施……2022年以来,各地数据立法动作频繁,多地将数据立法提上日程,紧锣密鼓推进数据立法相关工作。

“数据经纪人”持牌上岗

数据经纪人的概念由广东省率先提出,指由政府监管、市场引导并具备开展数据经济活动资质的机构。

今年8月,经广东省政数局批准同意,广州市海珠区率先推出全国首批“数据经纪人”名单。首批入选的3家“数据经纪人”试点企业分别是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广州金控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唯品会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三家数据经纪人试点企业积极发挥在生态协同、数据运营、技术创新、数据安全等多方面的能力优势,深耕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多方合作、协同联动的数据经纪业务模式,在短时间内促成了首批项目成功落地,涉及电力、金融、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标志着全国首批数据经纪人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悉,数据经纪人主要有三方面的职责:一是受托行权,即数据拥有者可以授权数据经纪人行使权力;二是风险控制,在数据流通交易过程中起到中介担保作用;三是价值挖掘,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充当数据价值发现者、数据交易组织者、交易公平保障者、交易主体权益维护者等多重角色。

“数实融合”加速铺开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发展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

数实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7.18万亿元,占比81.7%。数字经济全面渗透到三大产业,且所占比例依次升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提到新的高度,这也是数实融合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

《2022数实融合趋势观察》报告指出,数实融合总体上呈现三个阶段:在1.0时代,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简单相加,数字要素开始零星渗透进实体经济。2.0时代,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相融,许多领域出现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引领式发展。3.0时代,所有行业发展都受益于数字技术推动,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3.0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品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长”在这个数字技术生态之上。

“数据交易所”持续扩容

2015年,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落地,这被认为是大数据交易的1.0时代。2021年3月,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业内认为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大数据交易进入了2.0时代。随后,2021年11月,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到了2022年,广州、深圳也相继成立数据交易所。至此,北上广深全部有了自己的数据交易所。几乎同期,苏州、福建、湖南等地也纷纷揭牌了自己的数据交易所。

1月11日,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投入运营。该交易所是继贵州、陕西、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五家、中部第一家新型大数据交易所。交易所运营后预计5年内营收达到5亿元,并实现公司上市。

7月26日,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交易所将探索大数据资源合规交易、有序流通、高效利用,建立全省一体化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当日,完成挂牌的数据产品近100个,涉及能源类、金融类、通信类、征信类等类别,并完成了首批交易。

9月16日,苏州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苏州大数据交易所依托苏州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苏州大数据交易平台两大平台,支持数字金融、数字制造、数字文旅等N个应用创新的“1+2+N”运营模式,不断整合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算法算力等多方资源,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数据资源化、资产化、价值化商业模式。

9月30日,广州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广东省级数据交易机构正式成立运营。广州数据交易所采用“一所多基地多平台”体系架构运营,按照“省市共建、广佛协同”的思路,引入央企控股及省市区龙头国企优势资源建设,为区域数据交易服务设立多基地。

当日,首批数据经纪人、数商企业签约进场,在交易所已申请挂牌的交易标的超300个,进场交易标的超200个,并达成首日交易总额超1.55亿元。

11月15日,深圳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同时启动首批线上数据交易。深圳数据交易所以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为目标,从合规保障、流通支撑、供需衔接、生态发展四方面,提升覆盖数据交易全链条的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深圳数据交易所完成登记备案交易415笔,交易金额超11亿元,覆盖金融科技、数字营销、公共服务等53类应用场景,其中跨境交易14笔,交易金额1115万元。

12月12日,在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正式揭牌。该交易中心聚焦数据可信流通与数字文化,在数据要素服务和数字资产交易双赛道齐发力。

截至目前,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已与215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上架产品428件,实现457笔数据业务交易,累计实现交易金额超13亿元,其中海外交易金额2065万美元。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数据交易平台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8月,全国已成立44家数据交易机构,平台的注册资本多数介于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此后,又有苏州、广州、深圳等地的数据交易所相继揭牌,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数据交易市场建设浪潮,多地政府、企业争相入局,抢滩数据交易新赛道。

随着我国数据交易法规标准持续健全,数据交易所的数量持续扩容,我国数据交易的建设进入2.0阶段。根据数据交易网披露,深圳数据交易所、贵州大数据交易所等数据产品交易规模有望在未来2-3年突破百亿元。

反对“数据霸权”

6月22日,西北工业大学发布《公开声明》称,该校遭受境外网络攻击。初步判明相关攻击活动源自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360公司分别发布了关于西北工业大学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调查报告,调查发现,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下属的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TAO)多年来对我国国内的网络目标实施了上万次的恶意网络攻击,控制了相关网络设备,疑似窃取了高价值数据。

本次调查还发现,在近年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下属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TAO)对中国国内的网络目标实施了上万次的恶意网络攻击,控制了数以万计的网络设备,包括:网络服务器、上网终端、网络交换机、电话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窃取了超过140GB的高价值数据。

“数商”兴起

2021年11月25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2021上海全球数商大会同步举办,“数商”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上海数据交易所成立1年来,累计和800多家数商成功对接,签约数商企业超过500家。预计今年全年,数据产品累计挂牌数将超过800个,数据产品交易额将超过1亿元。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数据交易平台发展白皮书》显示,在数据流通的不同环境均有望孕育出相应的数据服务提供商,“数商”生态有望赋能数据产业发展。

《全国数商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中国数商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川渝地区,数商企业数量分别为50、24.3、21.4、13.4万家,四大区域合计占比达到56.8%。

其中,长三角地区是大多数数商企业的注册区域,如数据产品供应商、数据基础设施提供商、数据安全服务商、数据咨询服务商等;京津冀的数据加工处理商最多;珠三角地区有相对较多的数据合规评估商和数据质量评估商。

《报告》还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共有近1.2万家家数商企业进行过融资活动,融资数量排名前四的数商类型为数据资源集成商、数据咨询服务商、数据安全服务商和数据分析服务商,占据融资企业总数的80%以上。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数商产业的成长性更被资本市场看好。

“数据出境”需过安检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跨境活动日益频繁,数据处理者的数据出境需求快速增长。

7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该《评估办法》是基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与此前的法律法规相比,《评估办法》提出了我国数据出境“安检”的具体要求,标志着我国数据出境规则的基本形成。

12月14日,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处理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法律、行政法规有境内存储要求的,应当在境内存储,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依法依规进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数据二十条”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自今年年初《“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布以来,数据要素领域获得政策强力支持。4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就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随后12月9日,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拟规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强化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

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标志着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高规格顶层设计重磅出台。

业内人士认为,数据要素的市场化进入到了具体落地阶段。“数据二十条”是国家出台首个把数据要素上升到社会生产要素顶层制度文件,具有深远的历史开创意义。数据要素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土地”,将在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扮演最底层的驱动角色。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7个省份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相应条例。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为704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7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来源: 数据观综合

“数据二十条”有哪些亮点值得注意?

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探索并构建了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四项制度,共计二十条政策措施,被业界称为“数据二十条”。

“《意见》针对数据确权、数据资源过度集中等难点痛点问题,都给出了可行性方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

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具有多项意义

“数据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生产要素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表示。

早在2020年4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公布,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首次与其他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目前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盘和林表示。

关于此次《意见》提出的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在回答记者问时表示,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向纵深推进的标志性、全局性、战略性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赋能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利于统筹分配效率与公平,推动全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提高数据要素治理效能,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造性提出“三权分置”数据产权制度框架

在数据生产、流通、使用等过程中,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等相关主体对数据有着不同利益诉求,且呈现复杂共生、相互依存、动态变化等特点,传统权利制度框架难以突破数据产权困境。

人民网“强观察”栏目注意到,《意见》提出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那么,《意见》的提出有哪些相关考虑?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在回答记者问时称,“数据二十条”以解决市场主体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创新数据产权观念,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聚焦数据使用权流通,创造性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

对此,李爱君也表示,数据是对信息的记录,主要表现为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电磁符号,人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其无限复制性可实现数据的持有、加工使用等行为相分离,进而实现数据行为主体数据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因此,数据产权‘三权分置’可充分发挥数据的生产要素作用和数据价值的挖掘。”

推动构建多层次数据市场交易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内容非常细化且具有可执行性,尤其是关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方面,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数据要素市场生态体系,统筹数据交易市场建设,规范数据交易管理,推进数据交易场所和数据商功能分离。”在盘和林看来,由于数据特性复杂,数据交易存在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监管难等挑战,统筹优化全国数据交易场所规划布局,出台数据交易场所管理办法,构建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尤为重要。

“此外,数据要素容易集中在少数平台企业手中,还需关注数据集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盘和林强调,《意见》提到,企业应严格遵守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利用数据、算法等优势和技术手段排除、限制竞争,实施不正当竞争。

“这已经看到了数据集中的问题。如果要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防止集中,则应该推进数据共享共用的理念,合理降低市场主体获取数据的门槛,增强数据要素共享性、普惠性。”盘和林表示,这可以让小企业获得发展助力。

推荐阅读

万木书香

金允权:《政府3.0:后NPM时代的政府再造》

陈振明:《公共治理的技艺》

韩兆柱:《公共治理前沿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欧甸丘:《决战武陵山:新华社记者贵州挂职扶贫记》

谢治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亲历记》

谢治菊:《从“扎根”到“引领”:新农人致富记忆与带头密码》

喻晓坤:《遇见墨脱:一个援藏干部的三年心路》

陈家刚:《广东治理现代化实践探索研究》

刘允强:《“一窗式”:互联网时代的政务服务变革》

刘建中:《幸福人生的七堂课》

王泽应:《伦理学原理》

刘西友:《新治理 :数字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未来发展》

杨志军:《邻避效应与地方治理优化研究》

蒋红军:《走向共生共在:贫困村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冀俊峰:《元宇宙浪潮:新一代互联网变革的风口》

翟 云:《走进数字政府》

王 亮:《非洲人在广州:跨境迁移者的口述史》

方 英:《四十再当妈?》

杨 华:《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

陈 潭:《治理的变革:网络空间的意义世界与行动逻辑》

陈 潭:《治理的秩序:乡土中国的政治生态与实践逻辑》

陈 潭:《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

陈 潭:《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广东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