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李嘉诚:父亲遗训——求人不如求己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先生一度经商,失败后回家乡教书,最终在地方教育上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李云经先生是一个敬业的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教育那种传道与授业解惑集于一身的教育家。李嘉诚在童年因此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
也许对李嘉诚的人生境界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其父亲李云经先生了。<强>李嘉诚年少时曾在半夜醒来,看见父亲仍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的背影,这件事给李嘉诚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李嘉诚多年以后多次谈及此事看,父亲及其行为已成为一种象征。父亲和那一场景是对李嘉诚人生境界最有力的挑战,警示和支撑。不能只为名利,只做一个名利之徒,人生在世,有可能成就一种高尚的境界。
1943年冬天,李云经病重,他把李嘉诚叫到床前,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多的依赖心理,因而留下了“贫穷志不移”、“做人要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等遗言。
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时刻铭记在心,并伴随他一生的风风雨雨,使他终身受益无穷。
李嘉诚说,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能吃的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因此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强>父亲为任正非打下做人的根基
很少有企业家像任正非,声名显赫又沉默如谜。
这位指挥着18万人的70多岁男人,身上有很多标签:低调,勤奋,目标明确,危机感。对很多传闻,他从不否认也不澄清,只是脚踏实地去经营,并和外界保持距离。但他却多次提到,<强>能走到今天,是深受父母价值观的影响。
任正非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父亲母亲》,他的父亲任摩逊1931年进入北平民大经济系就读,求学期间正值日本入侵东北,救亡运动高涨,他和很多热血青年一起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后来回老的家,在一所专科学校教书,当了许多年校长。
1944年任正非出生,父亲为他起了一个颇有禅意的名字——任正非,“正即非,非即正”这六个字浓缩了父亲几十年的人生感悟。两年后,任正非的大妹妹出生,起名为任正离,“正非”“正离“实际上反映了父亲的一种人生哲学。
从幼时起,父亲就给儿女们种下了一颗种子:<强>不要被自己的“是非观”误导,别被狭小的自我圈子束缚,生活有无限的可能。强不随主流,但心里要有主流。离开主流,才是推动主流。这在任正非后来的人生,事业中得到验证。
任正非读大二的时候,“文革”爆发,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扒火车偷偷回家看望父母。半夜步行十几里回到家里,父亲见到他,来不及心的疼,让他明早一早就走,怕人知道,影响儿子前途。
第二天大早任正非临走时,父亲脱下自己的一双旧皮鞋送给他,并特别叮嘱:<强>”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你要有自己的绝活!”
蹲了十年牛棚的父亲出来后,二话没说出任中学校长,一直干到75岁才退休。
<强>”他希望我们珍惜时光,好好干。我为老一辈的政治品行自豪,他们从牛棚中放出来,一恢复组织生活,都拼命地工作。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计荣辱,爱国爱党,忠于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学习。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但一个人奋斗的意志不能动摇。”在父亲身上,任正非看到了对待挫折的勇气与倔强。
"物质的艰苦生活以及心灵的磨难是我们后来人生的一种成熟的宝贵财富。”创业很少是富家公子的选择。创业太艰苦,太容易中途放弃,更适合没什么退路的人。任正非说,当年是硬着头皮才坚持下来,“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产,我们没有什么退路,所以只有坚持。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