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王子”李毓龙的这两年:成绩斐然!

频道:行业资讯 日期: 浏览:335

“探针王子”李毓龙的这两年:成绩斐然!

李毓龙: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

近几年,中国脑科学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成绩斐然的青年科学家。今天,brainnews编辑部给大家盘点的这位,就是在近两年暂获头条无数的青年科学家——李毓龙

来自官网的介绍:

研究兴趣:人的大脑有超过几十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分为上千个种类,并通过上千亿个突触相互联系。我们发展高效的可遗传编码的荧光分子探针,研究新的成像的方法,并结合两者研究神经元细胞水平上的信号转导,分析神经环路中细胞可兴奋性及突触传递调控的机制。我们还用发展的可视化方法探索在疾病模型中的神经系统环路上的可能的病变及机能障碍。高灵敏的光学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重要的时空分辨率,多路观测可以同时对多个神经元成像,这些新的方法对于揭开大脑神经调质的特异性的细胞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我们希望我们新的技术发展能让更多的神经生物学家能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分析神经局部环路中复杂的突触的活动,解析大脑精巧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科研成果

1. 李毓龙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报道新型乙酰胆碱荧光探针的开发及其应用

图:乙酰胆碱探针在培养细胞中表现出对乙酰胆碱特异的荧光响应

2018年7月9日,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李毓龙研究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acetylcholine indicator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的研究论文,首次成功开发了灵敏、特异、可遗传编码的乙酰胆碱荧光探针,并成功地在不同生物体系中实时检测内源乙酰胆碱信号,为理解乙酰胆碱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李毓龙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报道新型乙酰胆碱荧光探针的开发及其应用

2. Cell丨李毓龙组开发新型多巴胺荧光探针

“探针王子”李毓龙的这两年:成绩斐然!

7月12日,Cell在线报道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KU-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李毓龙研究组题为A genetically-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 enables rapid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dopamine in flies, fish, and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中开发了一系列同时具有直接、快速、高敏感度和细胞类型特异性检测的新型DA荧光探针传感器,并将其应用在果蝇、斑马鱼和小鼠中检测内源多巴胺动态变化,该探针将成为研究多巴胺相关神经环路的重要工具。

Cell丨李毓龙组开发新型多巴胺荧光探针

3. Nature | 李毓龙研究组与合作者发表多巴胺探针应用进展

图. HVC脑区的多巴胺成像

2018年10月18日,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 mesocortical dopamine circuit enables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vocal behaviour”的研究论文,阐述了与小斑马雀(juvenile zebra finches)向身边的“鸟老师”学习唱歌相关的神经环路机制。杜克大学的Richard Moony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的合作者、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毓龙研究组开发的可基因编码的多巴胺荧光探针GRABDA1h被应用于检测在“小鸟学唱歌”的过程中,多巴胺神经元投射的HVC脑区中多巴胺信号的动态变化,再次证明该探针在研究多巴胺相关神经环路中的重要作用。

Nature | 李毓龙研究组与合作者发表多巴胺探针应用进展

4. eLife | 李毓龙研究组开发检测缝隙连接的新型光遗传学方法

图.PARIS检测缝隙连接的原理

2019年1月14日,学术期刊《eLife》 在线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KU-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李毓龙研究组题为“PARIS, an optogenetic method for functionally mapping gap jun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中,李毓龙研究组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缝隙连接探针,并将其应用在细胞系、心肌细胞和果蝇中检测特定细胞间的缝隙连接通讯。

eLife | 李毓龙研究组开发检测缝隙连接的新型光遗传学方法

5.Neuron | 李毓龙研究组报道新型基因编码的去甲肾上腺素荧光探针

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探针

2019年3月25日,学术期刊《Neuron》在线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KU-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研究所李毓龙研究组题为“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sensor for rapid and specific in vivo detection of norepinephri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中,李毓龙研究组首次成功开发了新型、可基因编码的去甲肾上腺素荧光探针,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斑马鱼和小鼠中检测内源去甲肾上腺素的动态变化。该探针可特异性地区分结构相似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将成为研究去甲肾上腺素相关神经环路的重要工具。

Neuron | 李毓龙研究组报道新型基因编码的去甲肾上腺素荧光探针

6. eLife | 李毓龙研究组与合作者报道胆汁淤积瘙痒的分子机制

图 胆汁淤积慢性瘙痒的分子机制

2019年9月10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课题组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罗文琴课题组合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eLife上发表了题为“MRGPRX4 is a bile acid receptor for human cholestatic itch”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肝病胆汁淤积瘙痒的分子机制。

eLife | 李毓龙研究组与合作者报道胆汁淤积瘙痒的分子机制

获奖情况

 2019年“科学探索奖”  

 2018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奖项

 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2019年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

第三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

更多介绍,请关注李毓龙老师实验室主页:http://www.yulonglilab.org/ 

前 文 阅 读

1,人类7000种语言塑造7000种大脑认知体系: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塑造

2,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特刊:2019年85篇精选研究进展汇编

3,这位脑科学家,今年荣立一等功!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