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何择业?互联网赚钱,制造业谋事
近日,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了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大型互联网企业员工平均年龄均不超过35岁。其中,字节跳动、美团、滴滴为代表的新生代互联网公司,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含30岁)的公司几乎占一半,字节跳动和拼多多员工平均年龄相对最低,平均年龄仅27岁。滴滴出行员工平均年龄最高,为33岁。
不能说从事互联网行业就不是事业,也不能说从事制造业就不能赚钱。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前者赚快钱、后者谋事业。互联网行业对年龄的要求实在太高,而能够提供的薪酬又是其他行业没法比的。即便是一直位于行业薪酬榜前列的金融业,也无法与互联网行业相比。反过来,制造业收入水平不是很高,却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成为真正的事业平台。
35岁,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多数行业来说,都是最佳年龄,是事业刚刚起步的年龄,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年龄。但是,对互联网行业来说,却是“退二线”的年龄,甚至是退休的年龄。而从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看,30岁一过,确实很多人都在自谋出路。这对年轻人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因为,如果不自谋出路,就有可能在单位被边缘化,被冷落。对年轻人来说,被冷落的滋味有多难受,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是,经过互联网行业的快餐式使用,这些年轻人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也是一个未知数。去制造业,很明显地比同龄人职者慢了一个节拍,需要一切从头开始。不去制造业,去什么地方,也是一个问题。甚至考公务员,也会因为年龄原因受到限制。因为,公务员的招考,很多也把35岁作为一个杠杠,超过35岁仍可报名的岗位,很少很少。
于是,35岁就成了年轻人择业的一个重要关口,进,进不了,退,退不回。在互联网行业挣到了其他行业难以挣到的钱,却又实现不了财富自由,也根本没有能力购房。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社会后,到底先到互联网行业赚快钱,还是直接到制造业、到公务员队伍去发展事业,对年轻人来说,应当有个比较正确的判断。
因为,实践证明,在互联网行业,只有具备上升空间的年轻人,才不会有太大的年龄压力,才有可能不在30多岁就被赶出行业。而这,也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需要重新择业。而重新择业的难度,一点也不比刚刚进入社会时小。一方面,有一定工作经验,会给自己再就业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较高的薪酬要求,又让再次择业成为严重障碍。同时,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过于专业和单一,也让重新选择职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互联网行业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是对年轻人伤害非常大的行业。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长时间的智力消耗、不规范的管理模式,让很多年轻人出现未老先衰现象。相当一部分离开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面对亲朋好友疑虑的目光,都是一句话:太累了,想休息休息。或者是,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考虑找工作的事。
这决不是互联网行业离职者的矫情,而事实就是如此。对他们来说,休息确实是比金钱还要珍贵的东西。特别是长期熬夜的年轻人,休息对他们来说,更加珍贵。再找工作的理念,也一定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过去那种高强度的工作,他们一点也不喜欢。他们需要的,是早九晚五的生物钟工作。
问题是,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可以让你在35岁前赚快钱,35岁后干事业。就算能力足够,有企业需要,在事业平台上,也已经低于先入业者一个平台了。如果想过安分日子,就适应不了新岗位的节奏。就算新岗位的节奏远没有互联网行业快,晚一拍进入的紧迫感,又需要自己必须加倍努力。于是,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就出现了,再继续辛苦还是放弃事业成功的目标。
所以,面对互联网行业带来的年轻人“超提前退休”或“退居二线”问题,有关方面可能需要制定新的制度与规则,要保护年轻人。毕竟,能够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大多是比较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反过来,如果这些优秀大学毕业生经过互联网企业的几年折腾,变成“未老先衰”一代,对人才建设是会带来不利影响的。人才不仅要培养,更要使用。使用好人才,才能培养好人才。只有具备良好的使用平台,才能有良好的培养空间。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