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稳定后,首先风生水起的就是基建,当下最热的非数字基建莫属,从数字中国到数字城市,再到数字基建,似乎一夜间数字这俩字和建筑人的关系变得密切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名词又是如何和这样一个传统行业绑定在一起了呢?数字基建又将给建筑业带来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1何为数字基建?
数字基建的全称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指能够体现数字经济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涵盖5G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发力于科技端,共分为七大领域(5G基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特高压、新能源充电以及城际高速和轨道交通)。其中,5G基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这四个,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鲜明特色,数字基建的概念应运而生。
2数字与基建的碰撞
数字与基建的关系,就如同碳基文明(人类)与硅基文明(计算机)的关系,数字经济时代的本质就是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之间融合而形成的产物,只有相互之间取最长之处,才能够在短期内有显著的成效。
数字基建、新基建和传统基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三者的关系可以从新基建涉及和作用的三层辐射领域加以说明。
然而,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则:无论数字经济的产物如何奇妙,最终都是硅基文明为碳基文明服务所创造的,就像人类发明人工智能,并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更好地服务人类,数字与基建亦是如此。
3数字中国背景下数字基建的战略价值
新基建的概念基本是在疫情爆发后由媒体引爆的,所以有人认为它是疫情爆发后短期内刺激经济回稳的应急措施,这是对新基建缺乏长线观察。事实上,新基建概念最初是在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它完全不是为应对疫情爆发而采取的短期措施。相反,疫情暴发延缓了新基建的推进,但疫情暴发期间,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经济防控和保持国民经济发展韧性方面的价值凸显,网络产业、网络教育、远程办公等业务的爆发对新基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新一轮基建的重要性。这说明,学界对于新基建能否在灾后经济回稳中挑大梁的争论,实际上是对新基建战略价值的低估。因此,如何从中长期战略角度看待数字基建的价值呢?这些都需要与数字中国战略相结合。
18世纪中后期,人类创造出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并正式投入生产,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从此拉开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门。在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基础设施,如桥梁、公共设施、设备、工业场地等,都是可见的实体设施,它们加快了物理空间的发展速度。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围绕数据整个生命周期的网络、存储、计算、应用等基础软件和新的基础设施,成为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这些新型基础设施来实现对实体空间背后不可见世界的管理。
因此,传统基建契合的是工业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全球制造业梯度转移这个时代背景。而新基建契合的正是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这个新机遇(实际上这是新基建之新的根本所在),与数字中国战略一脉相承。它虽然目前投资体量还很有限,但其对各行各业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整个经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贡献度正处在快速爬升阶段,可以为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补齐短板,战略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在如今的21世纪,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正在兴起,这可谓是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痛失前三次浪潮,而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坚实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所以我们完全有能力抓住这一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基于目前的形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数字技术是目前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最具活力的经济领域之一,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新业态、新需求的拉动作用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抵御疫情暴发和经济下滑的利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网上下单,无接触服务,远程办公,网上课堂等在线服务的需求猛增,信息消费的升级使人们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投资于5 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稳投资的主渠道。对5 G而言,5年内有望直接拉动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1.1万亿元,带动垂直行业网络和设备投资0.47万亿元。
从长远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新的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和保障。纵观前三次工业革命,都以相应时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其中铁路、公路、电网、互联网分别是其中的推动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正成为全球产业竞争、投资布局的战略高地。就数字化产业化而言,当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时,它的倍增效应和裂变作用才能真正显现。新基建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在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上,尽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反哺新基建,形成良性循环。
4国内数字基建形势
随着5 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采集体系逐步完善
领先的互联网企业依靠流量入口,收集了大量的电商、金融、旅游、交通、电信等领域的消费者数据。政府各部门联合各自的管理职能,收集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主体信息和行业经营数据。通过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企业实现了人、机、物等各种生产要素、业流程及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实时连接与智能交互,汇集了海量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数据,企业资源规划数据,生产执行系统数据,供应链管理数据,客户关系管理数据。
数据传输基础愈加坚实
在2G空白、3G跟跑、4G与5G并进方面,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推动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光纤和移动通信网,光纤用户普及率达到92.5%,IPv6改造基本完成,稳居世界第一。4G基站总数达到537万个,4G用户户数达到12.8亿户,行政村通光纤率达到98%以上。5G商用服务正式启动,5G基站近13万个,5G用户数快速增长,5G广泛渗透到教育、医疗、交通、制造业等垂直行业,应用领域创新活跃。拥有一定地区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达70多个,十大双跨工业设备平均接入人数达69万台。与此同时,汽车网络、电力物联网、城市感知设备、智能市政设施等领域的建设也在持续快速推进。
数据存储能力持续强化
目前,大型数据服务迁移到云端已经成为主流技术趋势,各种大型、可扩展的数据库服务都在云端运行。通过构建 PB级商用云托管关系型数据库,并提供高性能、易用的云端数据仓库解决方案,一批云端数据中心迅速建成,形成了较为可观的企业数据存储能力。与此同时,我国数据中心产业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数据存储的全方位支撑能力显著提高。从规模上看,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到880亿元,同比增长35%,产业规模在近三年内翻一番以上,远远高于全球数据中心行业平均水平。从布局上看,国内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建成大型或超大型数据中心,新建数据中心正逐步向西部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更广阔的周边地区转移。
数据计算效率显著提升
我国一些领先企业正致力于技术创新和计算资源的充分规划利用,积极克服计算效率瓶颈。单算力开始向异构算力组合演化,在提高系统整体效率的同时,与虚拟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富余算力的共享利用。在能力建设方面,有基础的企业纷纷建立多工具、多能力相结合的数据中台,打破了原有的复杂数据结构,形成可重用的通用数据计算分析能力,推动各种生产经营决策更加高效。从技术融合层面看,大数据平台和机器学习平台日益深入整合,通过智能元数据感知、敏感数据自动识别、智能数据清洗和分析,实现数据自动分级、分类和关联识别,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计算质量,特别是在网络企业的搜索、推荐、广告等各种实时在线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数据应用不断深化
资料资源增长迅速。2018年我国的总数据达到7.6 ZB,预计2025年前将达到48.6 ZB,占全球的比重将超过27%。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产业变革、数据资产管理、信息安全等大数据技术和应用领域,2019年将有新的突破,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申请深度不断加深。大数据在因特网、金融、通信、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积极成果,交通、能源和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例如,约有600多亿的工业大数据市场规模,在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销售、运营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大量的数据。
进一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存量数据和增量数据的流通和利用,激发数字资源的潜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数字基建的建设意义
第一,短期内,数字新基建投资将直接起到经济拉动作用,明确稳增长、稳就业的发展预期,释放潜在经济活力。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将直接受到需求刺激,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
第二,长远来看,我国针对全球未来的数字经济趋势,前瞻性地进行新基建建设布局,将有望在长期内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孕育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第三,拉动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新技术的发展,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与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必要支撑;
第四,推动市政、交通、安全、环境、信息化等多个部门对新型基础设施开展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管理,将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带来改变。
实际上,无论是人工智能领域,还是在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各个领域打造数字基础设施,都需要重视以平台思维去构建应用生态系统,需要汇聚应用需求、研发、集成、资本等各方,通过产业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社交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行业各领域的上云用数赋智和融合应用创新。因此,平台和生态思维是发展数字基建乃至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由之路。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