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忆否,每年的六月一日,收到“儿童节快乐”祝福时的轻松愉快?
而如今,早已被童年屏蔽的你是否也在这一天收到“儿童节快乐”的祝福短信时感到了久违的轻松与开心?
逝水流年,滔滔江水,时光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不仅刻下了年轮,也带走了童真和寻找简单快乐的本能。
但是从岁月的角度讲,成人只是“超龄儿童”。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成年人其实也可以享受到特别的“快乐”。
带颗童心去上班
今年六一儿童节,肖雨轩过得轻松愉悦。
这天,她和几位很潮的同事按约定一起集体戴红领巾上班,并送给同事、好友自己儿童时代的特别喜欢的玩具:玩具车、抱抱熊等。
看到同事、好友收到礼物时发自内心的喜悦,自己特别高兴。
在这一天大家像孩童一样心无城府的沟通交流,冷漠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下子简单了许多。
心理点评:回归童真缓解压力
如今成年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在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社会期待等三大方面,成人明显比儿童要承受的多。
压力之下,成人特别怀恋无忧无虑的童年,希望回归童真放松心情,于是有了在儿童节这一天的当一天孩子的心理诉求。
互赠儿童节礼物,以表达未泯的童真;回归童真,用“儿童心态”来对抗冷漠复杂利益至上的成人关系和成人责任,降低社会期待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
重温童趣忆旧梦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还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今年的儿童节,王伟鸣和阔别多年的小学同学一起回到久违的校园,一起探访了老师,一起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儿时理想,一起看看儿时最流行的动画片,一起兴致盎然得唱起了《童年》这首歌,唱着唱着同学们都热泪盈眶,心情澎湃。
“要是每年都能过个成人儿童节该多好呀”,王伟鸣感慨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心理点评:怀旧心理中的渴望被关注
许多70后、80后的年轻人如同王伟鸣一样,想有一个“成人儿童节”,想在这一天重拾儿时的快乐,这固然是怀旧心理使然,同时也是他们潜意识里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他们这一代曾经被亲切比作“小太阳”,尤其是独生子女们,万千宠爱于一身。
童年时倍受的“关注”、“宠爱”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渐行渐远,成年后很有压力的生活更让他们对童年生活恋恋不忘。
他们希望自己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不习惯儿时的幸福感被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日复一日的生活压力所取代。
他们内心深处希望有一个特别的日子,来表达并唤醒自己潜意识里一直压抑的“释放倍受关注的期冀”。
于是有了在儿童节这一天回归童真的冲动,于是有了希望设置“成人儿童节”的心声。
他们期待在这一天,能再次回到儿童时的自己,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交流,做着儿童时喜欢的游戏,重拾儿时幸福简单的生活体验,并吸引人们的关注的目光。
换位思考陪孩子
李成国在今年的儿童节成功化解了和孩子的隔阂,心情非常高兴。
原来12岁的儿子一直不太亲近他,对他不冷不热的,每次他说上一两句话孩子就烦,还不停地顶嘴。
面对青春期逆反的孩子,他头痛不已。
今年儿童节,他尝试着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不是想当然地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节日礼物到一天的日程安排,都诚心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尽力满足。
孩子一天玩得特别舒心,还和他说了一肚子贴心的话,父子俩的关系融洽了许多,让李成国感慨不已。
心理点评:平等对视才是爱和尊重
亲子隔阂是困惑许多家长的问题,家长认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认可,觉得很不是滋味。
其实,作为家长,如果能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从孩子的角度多换位思考,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来处理孩子的事情,就可以与孩子心贴心地平等相处、交流。
必要时可以换换位让孩子尝试做回家长,以切身体会来感知天下父母心,更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健康和和谐。平等对视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和尊重。
宠宠家中老小孩
六一这天,孙昌盛刚好轮休,就带着放假的孩子回到老家探望父母。
一进家门,儿子就调皮得撒娇“爷爷奶奶,儿童节快乐呀”。
“哎,乖孙子,你们一来爷爷奶奶就高兴,这个节我们要一起庆贺庆贺呀”。
看到父母苍老的面容上洋溢的舒心的笑容,孙昌盛内疚不已,没想到儿子的一个“儿童节快乐”的简单问候就让老人这么高兴,自己怎么没有想过给家中的“老小孩”过一个儿童节呢?
心理点评:老人就是“老小孩”
老小老小,越老越小。
其实老人就是“老小孩”,他们的童心并不比孩子少。
如今逐渐进入老年社会,空巢、孤独、抑郁的老人越来越多,做子女的如果在六一节这天,陪陪老人下下棋,带着老人逛逛公园,送给老人一些玩具,会让老人感触到一番别有风味的快乐,更有助于老人心情舒畅的安度晚年。
0 留言